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5年,20多岁的严琦孤身走进白市驿,用全部资金4000元,租下一间小屋,摆开5张方桌,一个传奇从此发端。短短12年,严琦成就了一个年销售额11.6亿元的餐饮帝国——陶然居。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初,网上开始流传一个帖子——《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内容是一张图片: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着图片在互联网上的广为流传,房主杨武和他的妻子昊萍成了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3月19日,九龙坡区法院裁定支持房管局关于搬迁的裁决,要求被拆迁人在3月22日前拆除该房屋,事件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打在刘海东沟壑纵横的脸上。 这个干瘦驼背、头发花白的老农民,在冬日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老迈沧桑——脚穿黑色胶鞋,裤脚扎在脚踝上,从鞋子到裤管,泥点斑驳,粗糙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报纸。  相似文献   

4.
重庆记忆     
樊水 《当代党员》2009,(10):67-67
一座城市,住久了,就会生出一种眷念。一条路,走多了,就会留下一种熟悉的气味,而心灵里的那只昆虫,就会循了那气味,冬去春来飞。那天,我在两路口等车,久了,就生出幻觉,一些记忆中的往事晃悠悠朝我走来。  相似文献   

5.
霜重色愈浓。 金融危机的阴霾遮天蔽日,但重庆是中国的亮点。2008年,重庆GDP比上一年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比上一年增长250%,以远远超过全国平均的亮丽成绩,临寒傲放。  相似文献   

6.
夕阳西下,薄雾升起,江畔工地氤氲在雾气里,像一锅沸腾的火锅,鼎盛而热闹。 在外人眼里,万州总是一座没有完工的城市——过去十余年,它正成为重庆规模最大的试验场。  相似文献   

7.
王癸鳕 《世纪桥》2013,(10):27-29
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直辖市重庆的决议。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是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重庆成为直辖市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提出论证到最终确立的复杂过程,梳理这一过程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癸鳕 《世纪桥》2013,(8):27-29
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五次会议通过了设立直辖市重庆的决议。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是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重庆成为直辖市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提出论证到最终确立的复杂过程,梳理这一过程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龚巨明  郭宝川 《党建》2009,(9):47-47
针对国际金融风暴冲击对驻区企业产生的实际影响,渝中区组工干部深入到企业开展以“送政策、送信心、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三送”服务,制作2000张“心连心”服务联系卡发放给走访企业,使企业党员职工在遇到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时,可随时向组工干部寻求帮助。区委组织部还开展了“开门议部风”活动,广泛征求驻区企业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与其说绿色GDP是一次国民经济衡量标准的改变,不如说是对陈旧观念的一次颠覆——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与嘉陵江常情拥抱,托出一个名扬世界的码头——朝天门。 矗立在“朝天之门”背后的重庆城,时刻舒张着一种独转的城市气质——登高涉远、负重自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党员》2010,(3):F0002-F0002
时下的重庆,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开放进程,“五个重庆”建设如此迅速,仿佛一部按下快进键的电影,新的场景和焦点不断闪现。  相似文献   

13.
“江津有人造飞机!而且已经飞起来了!”近目,在江津的大街小巷,人们传递着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4.
雨馨 《红岩春秋》2009,(2):84-87
2009年2月,是重庆建市80周年纪念。8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问”。回顾重庆建市的历史过程及其建市初期的市政概况,了解重庆首位市长潘文华先生在建市前后的作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5.
谭健 《当代党员》2010,(11):21-23
从布满灰尘的“工业老城”到“绿色新都”,重庆走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相似文献   

16.
写作《重庆赋》,是一次遵命行为,也是一个自觉行动。五月上旬周勇同志约谈的时候,我才知道《光明日报》正在举办全国“百城赋”征文活动,市委宣传部已经与之沟通,要为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争取6月18日在其“百城赋”专栏发表一篇《重庆赋》。于公义,于私交,我都不能推辞。读过已发表的十余篇其他城市的赋,我也有信心,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水平不至落到中等以下的《重庆赋》。  相似文献   

17.
这座城市的文化,同它三千年的历史一样地厚重。打开记忆的闸门,盘点重庆,我们从老城开始。  相似文献   

18.
重庆式通关     
严婷 《当代党员》2008,(4):17-18
在商贸全球化的情况下,外商不看你有没有海,只看你有没有港。内陆地区建了港区,一下就进入了外商视野,一步就迈进了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9.
黄佳渝 《当代党员》2007,(11):52-54
创意产业被称为头脑产业,谁的思路新、点子绝、操作好,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最近记者走访了重庆有名的“洋人街”、“涂鸦一条街”和“欧式一条街”,发现创意并不一定等于产业,从创意到产业,大有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20.
重庆悸忆     
回放历书的活页.遥望雾都的天空。 1938年的太阳很是异样地推开12月25日的窗户.一个名叫寺仓正三的日本军人眯缝着傲慢的小眼.狗嘴里窜出两句对太阳极为不恭的混话。首句是:“轰炸重庆街市,震撼敌国政权!”末句为:“直接空袭市民,造成极度恐怖,挫败民众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