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西方资产阶级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所认为的“人”是抽象的人,最终是“以资产阶级为本”。在中国古代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仅仅是将劳动人民视为工具,因此也是一种道德说教。马克思主义则明确指出“人”是“现实的人”即劳动人民;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以人为本的“本”应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来理解,就是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姚峥嵘 《唯实》2007,(6):35-3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逻辑展开,有着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最初是作为管理学上的一个新的管理学概念而出现的。随着2003年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对以人为本从各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我们党的宣传已越来越广泛地被融人执政理念,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实践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概念耳熟能详。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由于“以人为本”概念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它与其它许多理论如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甚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相关性,以及对它的哲学研究的相对抽象与晦涩难懂,使许多人对“以人为本”概念虽耳熟能详,却又知之不详。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添生 《求实》2007,(4):29-32
通过对传统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人”的主体性内涵的揭示,以及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人”的主体性意义理解的批判,探讨了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的现代价值,并提出了在尊重“人”的主体性背景下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新的执政环境、新的党情和国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基础上,吸收借鉴前人,吸取世界文化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为民”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渊源。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人为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有之使命。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突出强调受教育者的最大利益,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在政治引导上坚持“灌输”,在教育原则上突出“六个结合”,在教育实践上凸显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人民服务”是对“民本”思想质的飞跃;“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中华民族政治理性的进一步升华。应该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明确“以人为本”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在实践中正确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员工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员工的工作。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之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宗旨。氽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员工,当然工作的对象也是员工,因而其根本任务就是启发员工的自觉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员工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付出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0.
张世英 《新视野》2000,(4):65-66
一 20世纪的中国哲学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融合与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按照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如胡塞尔等人的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三次或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找根源,从而开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域,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开了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尔的主客二元论和主体性哲学,他把柏拉图主义推向明确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胡塞尔特别把康德哲学提出来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冲动”,其特征是把先验性看成是…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一时间,“以人为本”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焦点话题。然而,仍有许多人误将“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混为一谈,没有看到三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李英田 《理论文萃》2005,(6):36-41,57
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事实上,这也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坚持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最近党中央提出要“通过学习更加自觉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以民为本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民为本。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继峰  赵毅 《实事求是》2006,192(5):10-1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的国际环境,赢得国际交往的主动权。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实质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超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神本主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思想,消解西方人本主义的解释范式,科学证成“以人为本”理念的溯源。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即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积淀和淬炼“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结合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现了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把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尤其是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凝炼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用以表达现代生态文明的真谛,不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核心,而且明确表明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追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来源,考察其发展过程,尤其是深入分析朱熹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解孟子“仁民而爱物”的“爱物”所蕴含的生态内涵,对中国古代这一源远流长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社会主义本质、动力的角度论证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文章认为,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与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好方方面面,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从初步设想到臻于成熟,经历了大约25年时间,即从1894年《上李鸿章书》开始,到1919年正式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宏伟设想和方案——《实业计划》止。在这25年间以及之前的准备阶段和之后的完善阶段,孙中山“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考察东西方工业化实践,吸收并借鉴了中外学者有关工业化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工业化构想。这些构想的思想来源主要是西方经济学、近代中国“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潮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