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牧仁  刘栓 《理论研究》2014,(2):42-47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式上,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现有霸权国家的关系。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表明,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发展问题实现民族崛起,其结果绝大多数是事与愿违的失败路径。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不走争霸道路、力避与霸权国家产生激烈冲突、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维护自身民族利益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整思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共融于实现和谐世界。和平崛起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科学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国力保障,也为和平崛起提供动力支持;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政界和理论界对中国和平崛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就学术界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由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及意义、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整思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共融于实现和谐世界.和平崛起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科学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国力保障,也为和平崛起提供动力支持;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绍邦 《新视野》2004,(5):15-17
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提出,引起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本文论述了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含义,认为它是对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旧道路的否定,是和平与崛起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的提出,对于人类历史和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机遇和困难、压力及挑战。认为目前中国和平崛起还是一种理想和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长期奋斗,制和国际战略。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正处在历史复兴进程中,当代中国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和平崛起。历史和现实都对中国科技发展予以极高期待,科技应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应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新贡献。一、中国和平崛起需要科技支撑在当代,中国和平崛起是国家系统演化的整体跃迁,是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渐次崛起的历史过程。其中,实现经济、军事、科技"三位一体"的刚性崛起  相似文献   

7.
宋效峰 《求实》2005,101(8):76-79
中国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它是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中,软权力既是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数。它是硬权力的重要补充,具有硬权力所不能及的特殊作用。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离不开对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解芳 《理论学刊》2004,(7):81-83
和平崛起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中国面临和平崛起的难得历史机遇。和平崛起论题的提出,既是中国“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体现,又是应对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平崛起论,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个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和平崛起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热烈讨论。这是党中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和平崛起”的提出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  相似文献   

10.
王平 《学习论坛》2005,21(6):44-47
和平崛起新道路与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有着直接联系,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奠定了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理论基石,拓展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空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现实而理性的选择。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为中国确立了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要用斗争和互利共赢这两种方法对待资本主义国家;江泽民为中国和平发展增添新内涵,表明中国将通过推动平等竞争和全面交流来促进世界进步;胡锦涛为中国和平发展再添新内涵,表明中国要联合各国共建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共存共荣的新世界。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本国利益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要与世界各国构建"价值共同体",就需要接纳、塑造普世价值,妥善应对西方推广"普世价值"战略,需要将普世价值本身与西方的说词区别开来,同时积极构建中国自己的普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之矛盾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薄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日渐突出、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等方面问题仍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鉴此,现阶段也就有必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化解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物质基础;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起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广泛开展平安建设,以便形成化解不和谐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嬗变的过程,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为世界提供政治文化思想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要以政治文化世俗化为目标,创新发展主流政治文化,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批判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大力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5.
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和根本任务之一,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深入推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科学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三大要求,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适应国情特点、顺应时代潮流和回应人民诉求。  相似文献   

16.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指导边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阶级性和民族性是政治文明的内在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以阶级性和民族性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涵和独特形态,促进新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在80年光辉战斗的历程里,从小到大,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建设都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一个主要法宝,它始终同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重大关头,党的建设的进步对推动党的事业的发展尤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长期并存,但随着国家法制化建设的推进,二者冲突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它们间的冲突,从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视角,分析民族习惯法存在的原因、与国家法冲突的表现、及如何融合二者的冲突成为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周向军  高奇 《理论学刊》2012,(5):91-96,128
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也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并且把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第一软实力”是关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内容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有最根本的思想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最强劲的理想软实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最雄厚的精神软实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最鲜明的道德软实力.在当代中国,要科学有效地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软实力,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任务,宣传好,落实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