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1946年1月13日,根据同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的停战令的规定和《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在北平正式成立。作为调处国共停止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的监督执行机构,军调部在其存续期间为调停国共军事冲突、缓和中国政治紧张局势做出了一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签定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和《关于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同时还签发了《关于停止国共冲突的命令和声明》。 根据协议,在北平设立军事  相似文献   

3.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于10月10日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为实行停战协定,决定在北平设立由美国和国共双方共同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国内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相似文献   

4.
胡飞 《党史博览》2010,(5):27-28,53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盼望中国从此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并未能阻止国共双方的军事冲突。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张群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和声明》、《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后来又达成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根据该协议,  相似文献   

5.
国共重庆谈判时确定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国是。之后,经过反复的军事较量和谈判斗争,终于在1946年1月10日召开了。又经过种种努力,政协会议终于在1月31日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案》,在迈向和平民主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后期,国共双方的政治、军事斗争高潮迭起,而被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称为"光荣起义"、"爱国举动"的"两航起义"震惊中外,是国共双方最后较量中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7.
正1945年10月,世人瞩目的重庆谈判闭幕后,根据国共双方签署的《双十协定》的规定,"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全国人民的热情期盼下,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场内外,留下了一个个暗流汹涌、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为争取实现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达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的政治主张,1945年10月10日,与国民党签定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国、共、美三方代表组成军事三人小组,于10日达成发布停战令的协议。同日,在北平正式成立有三方代表参加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个军事调处执行小组、以监督处理和协调各地国共两党所属军队之间的冲突,检查停战协定的执行情况,中共方面抽调部分同志在北平经过短期学习和准备后,被分配到军调部东北执行小组,于4月2日飞往沈阳。  相似文献   

9.
陈毅元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对他的传奇生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他那豪迈爽直的性格、说话掷地有声的风采也极为倾倒、赞叹。中国老百姓是这样,外国人也同样如此。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记要》(即《双十协定》)。然而,就在《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之时,蒋介石便密令“三军”以海陆空三路大举进攻解放区。一时,战火遍及11省,侵占解放区城市31座。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实行了坚决地自卫还击。蒋介石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为了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同年12月27日,中共代表团首先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关于无条件停止内战的提议》草案。12月31日,国民党当局被迫表示同意就停战问题与中共谈判。经几度商议,1946年1月7日正式成立了由马歇尔、周恩来、张群(后为张治中〕参加的三人军事小组。在三人军事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1月10日,国共双方分别发布了停战令,并于1月13日午夜起生效。为了监督停战令的执行,军调处向各战场派出了停战协定执行小组。  相似文献   

10.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来中国,“调解” 国共军事冲突.翌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停战协定.旋由三方(包括美国在内),各派一名代表:中共代表叶剑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  相似文献   

11.
1946年 1月,根据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叶剑英的命令,时任冀察热辽军参谋长的李聚奎被调入北平军调部工作。   1月 15日,北平军调部中方交通处处长耿飚奉命乘军调部美国方面提供的军用飞机,专程赶往张家口和承德接罗瑞卿和李聚奎。 在赴北平的飞机上,耿飚向李聚奎介绍了军调部的情况。他说:“军调部是根据国共双方关于停止 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机构设在北平,由国共双方和美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其中,美方代表被邀请充任主席,作为三方会议的召集人。我方代表是叶剑英。”他还进一步指出:“目前,我方在军调 部的主要工…  相似文献   

12.
<正>辽沈战役是国共双方在军事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较量,双方参战兵力达120多万人。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我军破袭北宁路开始,至11月2日沈阳解放止,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从此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原本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我军首次超过了对方,同时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匆匆离南京中原救“火”急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大地又笼罩起内战的阴云。这年年初,国民党当局由于全面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大批军队还没有运到内战前线,加之先头部队向解放区的进攻连遭失败,政治上又日趋孤立,于是,不得不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无条件停战的建议,同中共达成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随后,在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参加下,国共双方经过继续谈判,签署了“停止军事冲突”协议,并颁发停战令,组成由国、共、美三方代表参加的“军事三人小组”及“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调处国共双方的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美国出于其在中国的利益考虑,有意修正赫尔利对华政策的错误,特别派出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参与国共和平谈判。作为回应,中共派出周恩来全权代表。自1946年1月开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周恩来和马歇尔有了一段共事的经历。"三人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与马歇尔初识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国共双方强弱胜负转化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国民党在政治上坚持一党专制、贪污腐败,经济上横征暴敛,使民生凋敝,军事上发动非正义战争、指挥失利、士气低落;与此相反,共产党在政治上顺应民意、力求民主,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使民有所依,军事上为人民利益而战,指挥得当、士气高涨,国共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巨大反差正是双方强弱胜负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国共谈判军事3人小组——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终于抵达江城武汉。这天是1946年3月5日。 走下飞机的周恩来,不觉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为使军事3人小组能来武汉,他费了多大的努力!看到事情有了可喜的开端,周恩来一个多月来焦虑不安的心情稍有轻缓,但心里仍有沉甸甸的重压。  相似文献   

17.
《党史纵览》2001,(1):56
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订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在北平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作为执行停战协议的机构。军调部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三方各派一名委员组成,我方代表是叶剑英。当时,耿飚担任我方代表团的交通处长,需要多方收集有关资料和情况,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国民党打交道,但他竟和这些特务交上了“朋友”。 为了监视我方人员,国民党特务密布在军调部所驻的饭店门口和一楼、二楼的走道内,连我方的汽车司机也大都由特务  相似文献   

18.
1980年6月25日,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关于在全军有关大单位成立元帅传记编写组并展开工作的请示报告,经胡耀邦总书记批准下发。叶剑英元帅传记编写任务由军事科学院负责完成。7月9日,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宋时轮收到文件,阅读完后,他立即批示:“提议:请政治部研究,提出方案(宜快不宜慢)报常委审决。”对于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叶参座”,宋时轮是非常熟悉的。1946年初,国共双方正式签订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后,由美国出面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在北平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当时,叶剑英任军调部中共代表,宋时轮任中共…  相似文献   

19.
张海红 《党史文汇》2023,(11):55-57
<正>1947年5月1日,中共中央外事组在山西临县三交镇双塔村成立。中共中央外事组是党中央的对外宣传机构,在临县不到一年时间,承担对外宣传和出版任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重任,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央外事组的诞生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但蒋介石一意孤行,不断扩大内战。6月,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至1947年2月,国民党折兵70余万,在战局上开始丧失主动。3月,  相似文献   

20.
抗战结束前后,国际国内形势跌宕起伏.出于同国民党角力之考虑,中共中央对广东等地的经营策略处在不断调适中,经历了由"发展华南"到"向南防御"的转变过程.1946年6月,囿于美苏外部压力干预与国共东北地区战略博弈的制约,在华南等地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江纵队主力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的"精华",为顾全革命大局,遵照中共中央命令,"不得不"北撤至山东解放区.这一方面是东江纵队的北撤行动系战后国共双方力量平衡的结果.另一方面亦表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虽长期远离中共中央独立活动,却能听命中共中央领导,服从中国革命的整体利益,显示了中共党组织与思想上的严密性统一性.同时也说明战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之命运,随国际国内时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