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伟鹏  王晓云 《先锋》2023,(11):11-14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顾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重要的理论时刻,我们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的内涵和思想的深邃。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科学的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思想,是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 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 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具有历史内容和政治倾向的。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就科学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5,(10)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英雄主义精神的真实再现。抗战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的重要价值。抗战精神是战胜中国发展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力量;是支撑中国人民于艰难之中获取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团结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牢记“两个务必”,继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品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传统美德的体现,更是当今培养和陶冶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迫…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一个国家,需要先进典型。50年来,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雷锋精神却巍然屹立,并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明进步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辽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也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1958年9月,雷锋来到辽宁,先后在鞍钢、弓长岭焦化厂、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工作了4年,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乃至生命,奉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大力弘扬为国效劳、为国献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学生抓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西宁一中是一座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在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国家治理、邦国交际等方方面面。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具有支撑民族独立、维系民族团结、提升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意蕴。中国精神传统基源的现代转化与价值意蕴的深度开掘,要求不断培育和养护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文明、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已经成为国家精神与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育活动形式也更加倾向于全球化、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一定冲击.很多民族体育活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被淘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与文化也渐渐消失,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族体育文化自豪感、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必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赵琦 《求实》2003,(Z1):198-19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能自尊、自立、自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有没有民族创新精神,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坚定历史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勇毅前行、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增强历史主动,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重要制胜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必须牢记“三个务必”,贯通理解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走向更为主动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和“物质变精神”的辩证统一,不但生成了愈发主动的精神力量,而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实践成就。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日益增强的民族凝聚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力、始终坚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持续发展的经济硬实力、不断积淀的文化软实力的相互激荡和作用,生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走向更为主动的澎湃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需要统筹理论指引与实践探索,在推进“两个结合”和践行“两个答案”中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兼顾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合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积淀物质文明;协同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这一重要历史经验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孕育于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拓了“以苏为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开启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既是党长期奋斗的宝贵经验,也是实现独立自主的根本保证、必由之路、理论之基、重要保障、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5.
陈晋 《党史文汇》2008,(3):55-56
关于历史,人们不太陌生的一个比喻是,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记忆那样重要。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轻慢和忘记自己的历史,那将是不堪设想的,至少不会是一个拥有成熟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名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相似文献   

17.
《学习导报》2013,(9):21-21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毛泽东所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人》2006,(16):4-6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疆安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系统总结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深刻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和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他强调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这些论述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新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新发展,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高举旗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具有重大意义。民族精神即指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传统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统一、自强自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伟大的国家和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动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始终把弘扬民族精神摆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民族灾难深…  相似文献   

20.
赵凌云 《学习月刊》2013,(19):18-20
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大势、中国国情以及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把握,对国家发展前途、民族未来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三个自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伟大的思想自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精神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