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一元走向多元是当今中国乡土精英身份变迁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此催生出身份多元化的"乡土法人"。乡土法人的权威类型出现多元化,维持地方秩序的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乡土法人"通过选择不同的权威类型,从而灵活地处理地方纠纷。权威与秩序贯穿于习惯法的实践之中,"乡土法人"适用习惯法的过程就是习惯法的成长过程。人生史叙事是描述习惯法成长过程的方法论,不仅从空间维度上的"自我"与"他者"转变为时间维度上的"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而且将习惯法的研究视角从静态的制度层面转变为动态的习惯法传承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女干部是广大妇女中的先进代表,也是整个干部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在女干部成长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和个人主观方面的,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女干部能力塑造,从改善成长环境和提高个人素质等多方面提高女干部能力。  相似文献   

3.
1977年1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一次接待外宾的谈话中自豪地说:听说我们有个7岁的娃娃,已经能拉外国的、大的小提琴曲,我看学校可以提前录取……要善于发现人才,要给他创造条件,并且有好的方法帮助这些人早日成长。 就这样,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了该院有史以来最小的学生——8岁的吕思清。 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苦学之路,如今吕思清已成长为世界级的小提琴家。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该理论指出人格是由三重结构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不断制约、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不断作用和反作用决定了个体在特定时期的意识状态和行为特点,这一现象在《等待野蛮人》中主人公老治安官身上有具体地体现。他从最初的自我安予现状、忍气吞声发展到后来的不畏艰险、护送蛮夷女返回故乡,从而实现心灵的宁静,这正是超我渐渐增强,战胜本我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既是党外干部成长规律的需要,又是党外干部成长特点的需要;既是党外干部成长现状的需要,又是党外干部成长的时代需要。在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的科学把握上,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了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的"4+3模式",并就优化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论述,对主要内容给出了具体优化指标。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的着力点就是要从统战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统战工作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统战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入手,特别提出了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的着力点要从统战工作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追求自我价值的他觉入手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一部代表作,而剧中女主人公布兰奇是美国戏剧作品中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笔者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影片中布兰奇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性格中的种种矛盾,指出正是源自于布兰奇内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造成她最后因"自我"调节失效导致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7.
胡榕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2):112-112,116
高校是培养健全人格、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的地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教师要注重自己高尚人格的塑造,发挥人格力量的独特魅力,去影响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列维纳斯认为在传统哲学之内我们无法源始地理解他者之意义,因为存在是一种匿名、中性的令人恐惧之物,发生在瞬间的主体的置放打破了存在无名的统治,它标志着存在者对存在的介入与承担,但主体要真正地获得救赎,本真描述的时间必不可少。本真的时间总是打破、超越了自我精神把握的目光,这种作为伦理时间性和救赎时间性的异质性使我们领会了他者的异质性,因此第一哲学不是形而上学而是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余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相似文献   

10.
1913年后,弗洛伊德对他的早期理论做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在他看来,本我就是无意识,是本能、欲望的永恒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寻求满足和发泄”。自我是指自我意识,它处在本我的欲望、冲动和现实之间,遵循着现实原则。自我主要用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就象骑手和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力量,但骑马者具有决定方向和向着该方向前进的指导权。超我是指道德、宗教指导下所形成的下意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谓“良心”,二是“自我理想”。  相似文献   

11.
徐斌教授新著《旷古书圣——王羲之传》是一部值得注意的思想评传,它没有停留于对王羲之书法造诣和名士风度的渲染,而是直探传主思想与人生的诸多矛盾,在现实与理想、选择与承担、当下与永恒的尖锐冲突中展开一个知识分子的真实境遇,从而体现出人生之为人生、文化之为文化的深度,这是一部传记获得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借助赛普蒂默斯的视角,前瞻性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存在与本质等后来的存在主义作家关注的问题。赛普蒂默斯以他对荒诞的清醒认识和对荒诞的大无畏反抗,维护了自己心灵的纯洁,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此同时,他还勇敢地承担起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有的责任,毅然选择自杀以震撼和警醒世人麻木不仁的心灵,使自己的精神通过达洛卫夫人等人得以传递和延续。他的死使他成为一位勇于创造生命本质、敢于承担责任的存在主义英雄。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从黑人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黑人悲苦命运的故事。“所罗门之歌”就是黑人要找的金子。对于莫里森来说,“所罗门之歌”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属于美国黑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在美州土地上的非洲裔居民,只有熟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才能获得心理意义上的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丁在<论自由决断>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论点:恶起源于意志的自由决断.它构筑了传统神正论的基础.在卷二中,奥古斯丁提出了上帝存在证明,其中,意志概念处于核心地位.人虽然出于意志的自由决断背离了上帝,从而犯下原罪,但这并没有损害意志的优先地位,意志具有本源优先性;自由是对真理的服从;一切善(包括意志)来源于上帝;意志之前无存在.这是奥古斯丁从自由决断出发对意志进行的一种存在论追问,论证了意志之为意志(意志之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对《卡多佐》以及《司法过程的性质》研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卡多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活与法学教育、律师职业的锤炼、法官经历与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考察,分析了他选择“以法律为生命”的历史必然性,既是他把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始终伴随着洗刷自己父亲耻辱的使命,以至于把自己塑造为接近于完美的法官化身。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的英雄叙事走过了一条由强化到弱化、由英雄到凡人的道路.这既是思想启蒙的结果,也是多元价值并存社会的一种必然要求.从狂人到战士再到嬉皮士、土匪,英雄的背影逐渐远去,其身上承载的求真、向善品格淡出人们的视野,人类的精神高度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是一则关于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的寓言,展示了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培尔的“白日梦”是其兽性因子的表达与彰显,培尔的“出行”是对伦理责任的逃逸和规避,是其理性意志处于蒙昧状态、非理性意志肆意膨胀的体现;培尔的“归家”是其理性意识得到提升,克服非理性意志,摆脱兽性因子,向人性因子靠拢的选择,最终成为与兽相区别的、伦理的存在.本文紧扣“白日梦”“出行”“归家”三条伦理主线,通过逐一解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若干伦理结,来试图剖析易卜生蕴含在作品深处的道德旨趣:在受到道德指引、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人的理性意志就会增强,人性因子得以彰显,人会成为一种伦理的存在;如果缺乏伦理意识,违背道德准则,缺乏道德指引,人的非理性意志就会占据上风,兽性因子就会失控,人就会误入歧途,实施伦理犯罪,引发伦理混乱.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共犯处罚根据论中的修正的惹起说,以及对实行行为的实质理解,在无身份者参与司法工作人员实施的真正身份犯的犯罪行为的场合,无身份者不仅可以构成教唆犯或者帮助犯,而且还可以构成共同正犯。甚至无身份者还完全可以利用司法工作人员实施犯罪,构成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不过这种场合下司法工作人员不构成犯罪,二者不再构成共同犯罪。在司法工作人员参与无身份者实施的真正身份犯的犯罪行为时,司法工作人员只能构成间接正犯,而不能构成教唆犯,无身份者只能构成帮助犯,不能构成实行犯。  相似文献   

19.
张孝祥是南宋初期词坛上影响较大的一位词人。在南宋民族矛盾沉重的特定历史时期,他主张抗金爱国,表现出坚定执著的政治信念;他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又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念。同时他还以爱国之情抒以忠诚正义之志气,以恬淡之笔表达豪迈旷远之情怀。“肝胆皆冰雪”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从他的事迹和创作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诗品与人品一致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骆宾王是初唐文坛的四位著名作家之一 ,幼年即显示出不凡的创作才华 ,被称为神童。骆宾王自幼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教育 ,儒家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尚侠义 ,性豪爽 ,富有反抗与冒险精神 ,喜欢替人打抱不平。大约在 2 0岁时 ,骆宾王开始了自己的仕履生涯 ,晚年因讨伐武则天失败被杀。然而 ,他的诗文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