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魂的裂变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上联说的是一个“贪”字,下联说的是一个“悔”字。如果把这副对联用在原东丰县农业局计财科长邢华中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一翻开邢华中的档案,他也有过令同龄人羡慕的光彩历...  相似文献   

2.
刘凤翔以联自警□木良刘风翔(1841—1898),清代敦煌人。曾任新疆塔城通判,专办军需粮草,可谓“油水”部门。但他在任时常抱“冰渊之惧”,教育属下以勤俭为本,不生事扰民,并在自己门上亲书对联一副:“受一分枉法钱,阴有鬼神明有禁;做半点亏心事,远在儿...  相似文献   

3.
史海钩沉     
讽腐联语拾遗李俊才“联语”学名叫“楹联”,也叫“对联”,群众俗谓“对子”。一副联语,数十个字,字字珠玑,句句含之有物。艺术而风趣地匡正曲直,针贬时弊。唐朝有一县官,贪污受贿,搜刮民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只贴一上联,并广为征集下...  相似文献   

4.
“做秀”与“做事”,是有根本区别的。有一副对联是:“善于做秀的人,虽然风光无限,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勤于做事的人,尽管默默无闻,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副简单的对联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做秀”与“做事”的不同:从目的上说,“做秀”是为出名,即“风光无限”,而“做事”是  相似文献   

5.
楹联,作用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已成为人们抒情言忠和自警自策的工具.一些清宫廉史把自己的居官准则撰成联语,贴在家门口,厅堂里、楹柱上,不但表达自己清政廉洁的凛然正气,而且筑起防腐反贪的铜墙铁壁.如此善举,古已有之,今人效尤.更胜一筹.《楹联丛语》中曾记载了清代顺治年间魏象枢的一副对联.当他从下层官吏擢升为户部待郎时,使自题对联以提醒自己.“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史书上称魏象枢”为清初直臣之冠.于谦是历史有名的清官,他巡视河南后进京,不仅不带任何社物,还特作联送给众乡亲:“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话短长“.最有意思的是清代陈景登的一副对联.他提任晋州官时,当地土地瘠薄,盐碱地多、收成差,百姓贫穷.他体察百姓疾苦,在街门大厅上悬挂这样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作家须循天理;眼前皆瘠地,存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戴远山撰过一副对联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对联的下联有意无意地给清官定了个“能贫”的标准 ,“能贫”就是安于贫穷 ,能够过艰苦朴素的生活 ,这是很有见地的。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清官 ,他们都是“能贫”的典范。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所得俸禄 ,皆以周恤亲友 ,家无余财 ,车服器用 ,务存素俭”。后来房玄龄素俭清白 ,清正廉明 ,政绩卓著 ,成为一代名相。明朝的于谦当兵部侍郎时 ,巡视河南回京之日 ,不带一物 ,并作诗言志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这种“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7.
正清末著名的巴蜀才子、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秀才钟云舫,因对楹联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被誉为"联圣"。他创作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和《锦城江楼联》,名扬天下。他一生中创作楹联5000余副,其中100字以上的长联达30多副。那么,钟云舫最后一副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光绪年间,钟云舫因为民代言,以诗联为武器抨击和揭露封建县  相似文献   

8.
黄炳麟 《唯实》2006,(10):63-63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一副对联.许多当代联语选本,乃至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书斋客厅也喜爱悬挂它,已经成为公认的对联精品.  相似文献   

9.
1959年10月,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省南阳地区视察工作,游览了南阳城西郊卧龙岗武侯祠,对武侯祠一副对联颇为颀赏。其联云: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南阳襄阳。 这副对联是湖北人顾嘉衡于清咸丰年间任南阳知府时撰写的。“先主”指刘备,“后主”指刘备之子  相似文献   

10.
俭以养廉     
我上中学时,见一位革命长者座右贴着一副对联:“勤能补拙,俭以养廉”。觉得很有意思。长大后阅读了不少书,又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越觉得这副对联意味深长。特别是“俭以养廉”,寓意深刻。 “俭以养廉”的道理,说起来并不难懂。一个人,官做得再大,俸钱再多,总是有限的;而穷奢极侈却是没有底的。当俸钱满足不了个人欲望时,廉政这道关口就会被冲垮。因此,要做到为官清廉,就必须生活俭朴,不俭,也就难以养廉。俭和廉,就是这样相辅  相似文献   

11.
1959年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大殿门旁的一副对联,写着:“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同志念完对联后对大家说“:我来改改,你们看好不好?”接着他就面对大家吟诵他改的这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1986年4月25日,胡耀邦同志题写了这副对联。1988年11月11日至1989年1月7日,胡耀邦在长沙,住在省委接待处九所。1月6日上午,耀邦参观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在今湖南大学内,湖南大学翁祖泽校长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圣初教授陪同参观。…  相似文献   

12.
“雷履泰识鸿翙、爱鸿翙、纳鸿翙、导育鸿翙,鸿翙成才成后又嫌弃鸿翙,乃子名为鸿翙,因甚如是? 毛鸿翙敬履泰、投履泰、学履泰、辅佐履泰,履泰复位前却离开履泰,尔孙唤做履泰,为何这般?”这是晋商故里古城平遥第二届广播电视楹联大赛的一副应征联。本联以纪实递进的方式,直陈两位晋商名人之间相识相处及发展变化的史实,话锋一转,提出了“因甚如是”、“为何这般”的问题,虽不算很工正,却颇引人思考。品味之余,倒觉得这副对联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常难解决的人事话题。雷履泰、毛鸿翙何许人也?前者是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的创…  相似文献   

13.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这一对联反映了办学者育才的强烈愿望,但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出现“惟楚有材”的现实。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可是,进入近代以来的湖南,却是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的湖南英才,影响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军事和其它领域的变化,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 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 但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 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为 官之道。一副对联言简意赅,不但醒目, 还可久存,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 乎成了各级官衙必行之事。 南宋有个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署使, 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 自题门楣与对联:  相似文献   

15.
宫维民同志: 每当与人交往时,经常会遇到那些为人父母者为能给子女留下些什么而忧愁,为人子女者也为长辈能给自己留下些什么而津津乐道的情况。您说做长辈的究竟应该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 四平 老于 老于同志: 给自己的子孙留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个长辈面前的一个实际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生活中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离休老干部、某军区司令员陈洛平同志临终时对三个子女说:“你们不要指望我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只有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留在我身上的三块弹片,以后分给你们一人一块留做纪念,看到它就应该艰苦奋斗,努力工作。”陈洛平给子女留下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无价之宝,即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精神,对我们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红白喜事都要索贿收礼,有人写了一副讥讽联:“大老爷做寿,金也要银也要,红白兼收,无分南北;小百姓该死,麦未熟稻未熟,青黄不接,有甚东西。”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联中以“袁世凯”三字与“中国人民”四字不能成对而巧喻“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民国初年,军阀一个接一个地轮换上台,民不聊生。有人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八个字巧妙地嵌在一副对联中:“民犹此也,国犹此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冯玉祥将军也曾针对腐败风气送给汪精卫一副对联:“一桌子点心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贪官被送进高墙后,有一句共同的“绝唱”:“贪财只为子孙谋”。原湖南省国际信托公司董事长张德元因受贿 220万元被判死刑后,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大吼:“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广厦万间,夜眠八尺。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无非是想留给子孙今后日子好过些。”   做长辈的给子孙留些什么,怎样做才使他们生活好 ?是遗财,还是遗德 ?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至今未彻底解决的新话题。   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留给子孙最重要的是才智和清廉。东汉时期的杨震官至太守,子孙常粗食步行。有人劝他分些财产给子孙,杨震说:“…  相似文献   

18.
正"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这是清代学者戴远山赠送给赴外地为官友人的一副对联。戴远山期望友人"能贫",做一位清官廉吏。在戴远山看来,守得住"清贫",才能守得住清廉。为官为何?这是每一位为官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当官发财,应当两道。"从古代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把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当作为官目标者不在少数,攒下家财万贯、整日声色犬马,钱从何来?多是鱼  相似文献   

19.
元一 《党风与廉政》2003,(11):14-15
百里才疏勤补拙,一官俸薄俭能廉。此联由清代学者姚步瀛题撰。姚步瀛是陕西商县人,由散馆授编修。联意为:作为管理一县的官员,我深感才学浅,只有靠勤奋努力,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像我这样的小官,薪俸不会太多,只要注意俭约,可使自己廉洁而不贪。这副题联,实为自警自励之座右铭。吴恭亨《对联语》中云:“姚之实心为政,即此可得其大凡。”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联;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差。明孝宗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自署堂联。苞苴:代指地方土特产,送入首都行贿。苞指没开时包着花骨朵的小叶片;苴指苴麻,大麻的雌株。此联的意思是:在朝中…  相似文献   

20.
春联起源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8,(24):44-44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形式,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楹帖”、“联语”等,因其构成形式是上下两联相对,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