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61年美台当局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面临失败,肯尼迪政府力图改取“重要问题案”,蒋介石坚持沿用“延期审议案”。紧张的交涉引起美台关系的危机。深层原因涉及肯尼迪酝酿调整对华政策。肯尼迪最后向蒋介石作出必要时否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秘密保证,并以美国利益的重大让步,换取台湾当局接受“重要问题案”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兵 《党史纵横》2008,(7):37-40
1971年1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美国和日本提出的恢复中国代表权必须由联大三分之二多数赞成的“重要问题”提案,接着表决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相似文献   

3.
南斯拉夫被“共产国际”开除,美外交官认为“铁托同毛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二战结束,美国竭尽全力试图把中国“调解”成一个稳定、统一、强大而又亲美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美国建议:国民党交出部分权力,以换取共产党交出军队,交出解放区的地方权力,进而将共产党融化在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里。1945年来华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和后来的魏德曼将军,都是担负这同一任务的调停人。  相似文献   

4.
史兵 《党员特刊》2003,(2):50-51
1955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在台北访问了蒋介石。交谈中谈到被称作“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之一的蒋先云时,蒋介石长叹一声,说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奇才”。然而,正是这位“最得意的门生”为革命却毅然拒绝蒋介石的拉拢。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与中共有过一段官方层面的短暂接触。蒋介石对此十分怵惧,竭力阻止与破坏。他基于与美国打交道的经验及时局变化,先是竭力阻止,后用“拖”字诀,设置障碍。当美国与中共实现接触、有接纳中共主张的可能时,蒋介石坚决反对。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权衡利弊,时常有所让步。在多方因素作用下,美国最后又回到了“扶蒋反共”的老路。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湾危机,曾经先后三次策划了分裂中国的大阴谋,蒋介石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许。在“一个中国”这个关乎民族大义的原则问题上,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争斗了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是不谋而合地想到了一起。 朝鲜战争爆发,台湾当局声明:“联合国无权讨论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初,国际上风云变幻,台湾岛上空阴云密布,风雨飘摇。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紧接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这接连的变化如当头棒喝,将85岁的蒋介石打得目瞪口呆、晕头转向,随即便染上了台湾岛内正在蔓延的恶性流感,继而又转为肺炎。“屋漏偏遭连夜雨”。未几,正当病中接受治疗的蒋介石心情郁郁、愁烦无奈之际,报上又登出消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中日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未能“出兵”参战,却借战俘问题大作文章众所周知,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占领了我国的台湾,使得本已摇摇欲坠的蒋家小朝廷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但是蒋介石幻想从战争中获得更多利益,先是谋求“出兵”参战,因为美国主子不允许而作罢;继而又阻挠朝鲜停战和谈,也以失败告终。别的问题插不上手,于是在即将停战的时候,蒋介石把目标转向了战俘问题。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在俘虏大批美军的同时,也有数万志愿军战士被俘。蒋介石意识到,如果把这批战俘弄到台湾补充国民党军,无疑是一支有生力量。同时,也可借战俘大作文…  相似文献   

9.
冯东兴 《党的文献》2023,(1):95-103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及台湾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斗争。1950年11月24日至12月19日,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会议,就是这一系列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中国首次在联合国舞台上阐释关于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及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联合国期间,代表团积极争取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有力控诉了美国武力侵占台湾的事实,向世界宣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美国炒作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揭露了美国试图推动“台湾中立化”的企图。由于新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参加会议之时,抗美援朝正在进行中,所以代表团还审慎应对了有些国家提出的“朝鲜停火建议”。新中国代表团的首次联合国之行,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不仅使国际社会增强了对新中国的认识,而且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及确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基本原则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外交人员也从这次外交活动中积累了开展国际交往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特指1949年10月1日至1971年10月24日联合国作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席位之前,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搬迁台湾”之名,残存于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残余势力,打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旗号,长期霸占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而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却被排斥于这个组织之外。1949年IO月l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国际法上讲,中国的;日政府(中华民国)为历史所抛弃,新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它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固有的一切主权和权利也理所当然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雷思海 《党建文汇》2008,(11):19-19
面对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以美国和西欧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舆论界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面避谈美国和西方的大国责任,另一面却在大谈中国的“能力”和“使命”。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美国和西方世界,但美国上下却希望全球各国配合其金融政策,让其他国家来替自己的损失部分埋单,其理由是,“救美国等于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孟昭庚 《世纪风采》2009,(12):22-26
卫立煌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虽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但却是蒋介石的“嫡系中的杂牌”,抗战时期,美国名将、“中国通”史迪威曾称卫立煌是“百战百胜的将军”。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前进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上空又开始聚集起重重乌云。刚刚舒口气的蒋介石又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1970年10月,加拿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地区断交;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那时起,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理所当然地就应属于新中国。但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蒋介石集团窃踞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达22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顾维钧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著名外交元老。联合国成立前夕,中国政府要派出代表团去美国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派谁去呢?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组成原则,中国代表团应当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但在国民党政府中,除了顾维钧等人主张中共代表参加外,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其他人都不愿意让共产党参加。后来由于中共方面的积极争取、美国总统罗斯福出面干涉,国民政府才决定让一名中共代表去。  相似文献   

16.
王澎 《党建文汇》2002,(10):35-35
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那时起,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理所当然地就应属于新中国。只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蒋介石集团才得以窃踞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达22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月,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至1月21日,蒋介石在一片质疑声中无奈宣布下野,并有文告称:“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其职权。”而在这一时期上台的李宗仁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象征“罢了,和蒋介石共事多年,他深谙蒋介石“虚让实控”的政治伎俩。于是,李宗仁后来借口体恙就医,远走美国。5年后(即1954年),李宗仁被蒋介石免去副总统职务,成为一介平民。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为彻底消灭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苏联的帮助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层抓住美国在亚太地区立足未稳之机.积极运筹攻台作战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变“弃台”为“护台”,武装干涉中国内政,攻台计划被迫中止。之后,中共与美国的博弈战场,  相似文献   

19.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一方面声称要谋求国内和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又在和平烟幕的掩护下,加紧军事部署,制造军事冲突。美国政府为了扶持蒋介石.于1945年12月15日任命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为特使.以“调处”中国内战的名义来华。面对这种形势.中共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同蒋介石进行政治谈判,国共双方代表达成有关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作为履行停战协议的机构,设立三个委员,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规定美国代表被邀请充任主席。作为三方会议的召集人。  相似文献   

20.
1964年10月,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偏安一隅的蒋介石顿感坐立不安,急不可耐地要求美国摧毁大陆的核设施,以扼杀中国迅速壮大的核能力。然而,美国没有理会他这位“落魄盟友”。陷于穷途末路的蒋介石孤注一掷,便也秘密研发起核武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