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际制度理论流派及其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制度理论 (interationalregimetheory)是近2 0多年来出现的影响最大 ,发展最迅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一 ,主要研究国际合作及国际制度。先后出现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大流派 ,它们之间的相互争论促进了彼此的成长 ,同时也出现了理论上及方法论的融合。本文拟对国际制度理论三大流派的主张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一、什么是国际制度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制度一词可追溯到 6 0年代起风靡经济学领域的制度主义 ,后者包含交易成本、产权分析及合同理论。其最核心的观点认为交易有成本…  相似文献   

2.
反全球化运动:新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颖 《欧洲研究》2005,23(2):58-72
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社会掀起的反全球化运动与60年代末兴起的新社会运动颇为相似。本文从社会运动和新社会运动的含义与特征入手,在对新社会运动的几种主要理论即现代化矛盾理论、后物质主义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机会结构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当今国际社会中反全球化运动的议题、主体、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政治机会结构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反全球化运动是新社会运动在新的国际背景下的一种体现,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新社会运动理论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门洪华 《美国研究》2004,18(4):103-118
罗伯特·基欧汉是当代诠释和发展世界政治理论的经典大师。在其学术生涯中 ,基欧汉一直身处国际关系理论论战的核心。本文从学术经历、学术思想度、学术启示等三个方面对基欧汉的学术成就进行评估 ,指出基欧汉的学术生涯缘起于对现实主义范式的质疑 ,发展于对现实主义范式的批判 ,成就于新自由制度主义范式的建构 ,辉煌于新自由制度主义 (尤其是其构建的国际制度理论 )与新现实主义之比肩主导地位的确立。基欧汉的学术发展历程以挑战现实主义为开端 ,以新自由制度主义获得比肩地位为中点 ,以积极迎接建构主义范式挑战为当前形态。他所创立的国际制度理论体系不仅是架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学术桥梁 ,也时刻保持着开放的形态 ,借鉴和吸纳其他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特别是建构主义的最新成果 ,及时保持着学术前沿地位  相似文献   

4.
新大国协调继承了传统大国协调通过外交会议、协商来决策的方式,治理领域由传统的军事安全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从新大国协调的起源看,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开始起领导作用。本文通过考察"七国集团"的治理结构,发现美国领导下的多国合作是新大国协调最有意义的制度创新。这种一国领导、多国合作的特点不同于历史上的传统大国协调的治理体制,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多边安全治理机制。由于这种领导的存在,新大国协调产生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主要包括:形成美国意志主导下的大国共同立场、应对国际危机的大国集体反应、其他大国对美国身份的认可以及美国对其他大国分配治理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传统的地区一体化理论范式存在其合理内核,但不足以涵盖所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中亚地区的一体化需要具备综合性、无霸权和机制化等条件,可以把这种新地区主义模式称为"战略一体化".中亚地区一体化机制建设的过程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述中亚地区一体化的条件并没有完全具备,导致一体化机制建设进展缓慢.中亚地区的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前期成果、合作领域、合作理念、机制化建设等方面为中亚一体化提供了条件,与中亚新地区主义模式的本质特征相契合,在中亚的地区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为中亚的一体化机制建设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王铁军 《当代亚太》2015,(2):111-129,159,160
文章借助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从体系认知和政府权力两个中介变量入手理解俄罗斯对华能源合作。通过梳理1991年至今,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俄合作的历程,认为当俄罗斯对其国际地位满意时,不论政府权力是否充沛,其对华能源合作意愿都不强烈,而当其对国际地位不满且政府权力不足时,即使有着强烈的对华能源合作意愿实际结果也会非常有限,而如果此时政府权力充沛则会大大提升对华油气合作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实践转向并对国际制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实践蕴含着国际制度与国际规则,集体共识是国际制度与国际实践的共同要求。国际实践还拓展了制度理论所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即独立于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的国际实践空间与进程。当前,国际实践在制度研究中仍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为此,文章把实践理念纳入国际制度的研究范畴,提出了"制度实践"的新实践类型。制度实践突破了制度客观论的束缚,增强了制度理论的解释能力,深化了范式间的多元对话,推动了全球治理的深刻转型。文章还对制度实践与参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当前,中国的东亚区域治理实践进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参与实践,正以制度组织作为依托平台,以转移型制度实践作为调整方向,通过制度重建和新建制度,开展积极主动和全方位的制度实践。在中国参与东亚区域治理制度的进程中,制度实践为落实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来源。  相似文献   

8.
国际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是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基石。过去近四十年来,在制度有效性研究方面,相关的理论建构及研究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过,制度有效性的因果关系、制度内生性、路径方法、遵约研究以及个案局限性方面的问题,限制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制度有效性揭示了理论命题的时代意义,这项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张林 《当代亚太》2005,14(10):11-14
目前的国际经济合作大多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个体主义的合作观为理论基础.本文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合作观,概括了与之相对立的制度主义这一非正统经济学派的合作思想,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合作行为模型.根据该模型,本文指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能单一地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更多地考虑维持和增进体现在共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中的社会资本,为长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明国 《当代亚太》2013,(1):4-32,157
国际制度复杂性是国际制度理论的前沿问题,其重点在于分析制度复杂性对国际合作的影响。近年来,东亚地区各种国际制度竞相发展,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数量增长迅速。东亚地区性国际制度的扩散、传播、嵌套和重叠,导致了问题领域、管辖权以及成员身份等的"交叠"问题越来越明显。中国正卷入不断嵌套、重叠的多边地区制度之中,制度复杂性也日益成为中国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结构因素。但是,制度复杂性并不一定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阻碍因素。对东亚地区制度平行、制度嵌套与制度重叠这三种不同类型制度复杂性的案例分析显示,通过加强国际制度建设、推动核心成员国利益趋同、提升"体制选择"或"体制转移"过程中的成本等方式,国际制度复杂性为东亚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选择。这一观点也是对近年来讨论颇多的东亚地区"制度过剩"提法的商榷。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制度过剩"的提法并不能准确把握制度复杂性的内涵。为此,一方面,为了推动东亚合作,需要研究中国既有的关于国际组织外交政策的延续与调整问题;另一方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制度增加、扩散的机遇,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及其对地区格局以及中国和平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