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目标,而这个理想社会的现实形式即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从其不同层次来看,有个人和谐、单元和谐、地域和谐和社会和谐,分别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及要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乎天理人情和历史规律,同时必须明确"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咱们中国人是很爱面子的,平时不管多么邋遢的人,出门在外总要捯饬一下,尽量显得光鲜一点,否则就觉得没有面子;日常生活中不论多么脏乱的家庭,来客时总要突击收拾一番,营造出窗明几净的效果,否则也觉得不体面。如果没有"别人"和"客人",一些人可以几天不洗澡、长期不打扫家庭卫生。说句  相似文献   

3.
生命权:和谐社会的"显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权对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和谐社会为视野,以"人"为中心,对生命权的涵义、特征、属性及生命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进行探究,认为客观上要求作为首要人权的生命权成为和谐社会的"显权".  相似文献   

4.
老子"中和"理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是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来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本文探讨了先哲的"和谐"思想,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许多理论支持;同时说明,我们今天的"和谐文化"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之上。  相似文献   

5.
记者:"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关系呢?林尚立:"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是紧密相联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着眼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同一历史进程。这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类寻求自我解放的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要求,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和"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息息相通,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诸方面关系可资鉴借的宝贵思想资源及行为范式,具有积极的鉴借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人内心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主要探讨人内心和谐的必要性及其应对的策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否则,和谐社会就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8.
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描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其乐融融的场景。但回首过去,却发现我们的先人们接二连三遭遇到的却是霍布斯所讲的"社会丛林法则"支配下的恶劣环境。所以和谐社会不是什么自然而然就能够长成的社会,而只能是理性政治制度所构建出来的产物。现代和谐社会更是如此。一所谓现代和谐社会是与传统"和谐"社会相比较而言的。传统社会断断续续地也出现过"政通人  相似文献   

9.
"类本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人的价值需要、人生的意义和人对自由幸福追求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出发,对"以人为本"进行人学解读,认识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对其美育思想的重新解读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育实施。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美感"、"美的内容"、"实施美育途径"等核心内涵的启迪中,引发我们对现今美育的反思,以不断改进和加强和谐社会中的美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罗竞 《学理论》2011,(21):48-49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提出的宏伟目标。在详细分析了当前"和谐社会"本质的几种学说后,认为不应该把"和谐社会"的现象当成"和谐社会"的本质,而应该把"和谐社会"界定为"法治社会",并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这一命题,指明了这一界定为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着力点,为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传统文化的资源,对于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它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利益协调机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旨在形成一个兼备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社会状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姬立玲 《学理论》2010,(27):53-54,68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渗透在各家流派思想文化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均提出构建与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本文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谐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与作用,提出了如何用"和谐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  相似文献   

16.
1926年初,梁启超尿血不止,就去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大夫认为需要做肾脏切割手术,结果误切掉了梁启超健康的右肾(一说是护士把标记做错了,大夫又没看片子核实).这是多么大的医疗事故,对梁启超来说又是多么大的不幸!怎么办呢?梁启超的学生陈源、徐志摩等人认为必须向院方问罪,不能"白丢腰子"(徐志摩语).但梁启超本人的态度是,不...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态——网络社会日益形成,它在极大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树立网络社会主体正确的道德意识导向、制定系统合理的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和谐"网络社会"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可以从三重维度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表现为社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物质财富的殷实富足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包括系统和谐理念、渐进和谐理念以及科学的和谐动力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社会发展运动,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天杭 《学理论》2013,(16):25-28
墨子提倡最多数人的利益,并把逐利看作人的本性使然。"利"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义"则是判定逐利是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若人人互助,修睦讲信,那么彼此均可受益。由此看出,墨子义利之下的和谐社会思想不仅与中国的"和文化"一脉相承,更是暗合了现代和谐社会的本质——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因此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需借鉴墨子义利观,调整利益关系,这在改革开放后道德日趋滑坡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和谐社会是把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多种多样的社会结构,用先进的社会规范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朝着绝大多数人认定的目标前进,组成社会交响乐,奏出和谐的动人乐章。根据这样一个要求,和谐文化中至少应该包涵三个"一"。首先是和谐文化应该确立"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只能是奔向一个大目标。南辕北辙谈不上和谐。共同的利益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