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告经营对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报业竞争正不断从中心城市向地市级城市延伸和扩散。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国内强势都市类报纸在跨区域扩张战略的驱动下,相继涌进地市报市场,争夺地市报的市场空间与份额,由此引发了我国报纸新一轮区域化竞争的热潮。在内陆中小城市,制约地市报广告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广告资源匮乏。由于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市区人口、消费群体以及广告市场管理等因素影响,内陆中小城市地市报广告经营受到严重制约,此外,一些本埠有实力的大企业一般在起步初期还有广告投入,一旦翅膀硬了,也着眼于…  相似文献   

2.
人才危机是地市级报纸的最大危机。报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地市级报纸能否冲破层层阻力,尽快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深化改革的机遇,从机制创新上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子,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方能使地市级报纸增强活力,在方兴未艾的报业大战中站稳脚跟,出奇制胜。要从机制创新上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子,首先要弄清地市级报纸的人才结构状况。危机四伏的地市报人才队伍状况贵州省地市级报纸几乎都是80年代中后期相继复刊(创刊)的,报业人员结构几乎都是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调一些爱好写作的人员组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市级报纸根据发展需要,相继增容扩版,逐步从四开周报、周二报、周三报发展成日报、对开大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地市报将进一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竞争日趋激烈,风险与机遇同在。特别是随着中国“入世”在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闻从业人员“洗牌”的幅度越来越大,“洗牌”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进一步深化报业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努力培养和锻炼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采编队伍,对于地市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不断壮大综合实力,迅速抢占21世纪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地市报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新世纪报业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大多数地市报受计划经济影响,基本上一直沿袭机关化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模式,形成了与现代报业发展难以适应的封闭、落后状况,严重阻碍了竞争,制约着发展。近几年里,沿海及内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报以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报业改革、创新之路,应该说成绩是显著的。但就整体而言,这种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离新世纪高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之相比,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边远少数  相似文献   

4.
《福建理论学习》2010,(4):F0004-F0004
<正>泉州晚报社创办于1985年,经过25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四报一网一刊的集团化媒体,"三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总体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位居全国地市报前列。报社蝉联第七、八、九、十届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荣获"中国地市报报业发展50强"、"中国地市报‘十佳'品牌"、"2008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的强势媒体‘中国十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业竞争的程度在增加,许多报社都把策划作为提升报业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地市级报纸特别是位于内陆地区的地市报,缘于财力和活动半径的限制,其策划的活动大多在当地进行。这样的策划,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总让人感到不解渴、不过  相似文献   

6.
地市级党报是我国报业家族中庞大的一支,也是覆盖国土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支。300多家地市报,覆盖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进入新世纪后,地市报面临的竞争态势愈加激烈,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在此形势下,探寻地市党报的发展之路是非常必要的。地市级党报面临的困境目前我国地市级党报面临的局势,简言之,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一)我国地市级党报面临的内忧 1.新闻采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与人才外流的矛盾一直未能有效解决。新闻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除部分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带的地市党报外,绝大部分地市报都既缺新闻采编人才,又缺经营管理人才,尤其西部广大地区情况尤其严重。而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报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报纸,地市报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报,既承担着重要宣传任务,又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不在办报、管理诸方面出一条新路,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因此,我们地市报新闻工作者,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从而开创出两个效益双丰收的新局面。一、构建学习型团队,切实增强采编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当前,包括地市报在内的一些新闻…  相似文献   

8.
《城市党报研究》2008,(4):26-26
5月30日至31日,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广东东莞市举办,会议的主要议题:占据了中国报业半壁江山的地市报,数量巨大,处境却日益尴尬,面对新媒体的虎视眈眈,  相似文献   

9.
当今报业竞争格外激烈,县市报面临着区域面积小、受众面窄、人才资源缺乏等弊端,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惟有采取做强本地新闻的策略,利用更接近寻常百姓、同广大读者最接近的优势,从深度报道、独家报道等着手,提高报纸可读性,增强报纸影响力。县市报身在基层,与基层、与读者最接近,最容易直接了解掌握基层的情况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综观县市报的发展,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其具有较强的新闻优势与贴近性,即真正了解市民之所想,努力满足读者之所需,而加强本地新闻的组织和策划则是县市报扬长避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闻     
由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与宁波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二次“面向新世纪的地市县报”征文,从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历时8个月,于日前圆满结束。这次征文共收到论文500余篇,《新闻战线》从中选登了30来篇,最近由专家评定,评出获奖作品15篇。其中,石家庄日报社社长王贵海撰写的《竞争兴业竞争强壮——石家庄日报社参与报业竞争的探索》荣获一等奖;邢台日报社总编辑杜兰会与许慧国合作撰写的《强化新时期报纸的股务性》、宜昌日报社社长杨尚聘撰写的《构建地市报业的“联合舰队”——关于中国地市报合作与发展的思考》、绍兴日报总编辑杨银千与杨小刚合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地市报中第一家成立的报业集团,鞍山报业集团几年来一直将市场经营的理念引入报业发展中,提出并践行“政治头脑、百姓情结、专业精神、市场谋略”的报业运营观,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报纸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获得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目前,鞍山报业集团拥有二报一刊一网,日发行量20多万份,2003年广告收入创历史新高,为国家上缴各类税费超过500万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以后,外国传媒将逐步渗透国内,国内报业竞争局面将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将考验每一家报纸的命运。地市级党报面临的竞争首先是来自国家级报纸和省报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如果想站得住脚,或者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形势,资源和实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地市党报与国家级报纸及省报相比,劣势是明显的。如地市报没有国家级报纸和省报的雄厚实力,没有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技术设备优势,没有他们的品牌影响大,没有他们灵活的机制等。但地市报也不应气馁。地市报大部分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机关报,办报时间长,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如《南阳日报》1982年复刊以来,已由过去的每周两期对开4个版小报发展到现在的每周五期、每天8个版的对开大报。  相似文献   

13.
夹路相逢勇者胜,这是军事家得出的成功经验。上有中央和省级报纸,下有县级媒体(尽管近年压缩了不少县级报纸,但就全国而言县级报纸还是一支不小的队伍),处在二者之间的地市级党报可以说是夹路相逢。勇敢正视现实,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地市报就成功就发展,面对竞争大潮徘徊观望,怨天尤人,束手无策,地市报就必然被淘汰被消亡。愚以为,中国地市报人只有在不懈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牢牢树立三种意识,才能在夹逢中突出重围,得到生存发展。自觉扔掉“铁饭碗”多些竞争意识中国地市报的发展步伐几乎与共和国同行。长的已创办50多年,短的也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报业竞争激烈,县市报要想在激流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办出特有的风格,营造独特优势。尽管经过治理整顿后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其性质已不再是机关报,但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县市报仍然承担着地方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任务。活动多,会议多,行政部门的工作性、动态性报道多,尤其是头版,版面显得过于严肃、呆板,仍然是县市报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县市报办成一张既令地方满意、又受读者欢迎的报纸?《常熟日报》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于2006年元旦正式出版对开大报之时推出的“今日视点”栏目,成功地擦亮了头版这个“新闻橱窗”,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诞生日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大潮孵化晚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催生都市报。如今,为了自下而上在各个地、县市,特别是省会城市,这三类报纸(乃至经济类报纸)异曲同工,都在瞄准综合类市民生活报的坐标,展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对人才、实力薄弱的县市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就县市报如何应对都市报、晚报改革取向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县市报面临的挑战挑战之一:激烈的媒体竞争冲击着县市报的发展空间3G手机的上市,网络电视的推广,数字电视的开播,更多博客、播客的涌现,对传统信息传播和采集方式具有颠覆性。同时…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党报看成主流媒体,都市报看成强势媒体,那么专业报在新闻大家庭中的“小弟弟”地位是无可争辩地确立了。“小弟弟”要参与报业竞争,甚至要在与视听、网络等立体媒介的竞争中争取立足,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专业报大多不是每天出版,在新闻时效上无法与综合性报纸抗衡;由于专业报受行业性质限制,在  相似文献   

17.
地市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生存的压力:电子媒体的激烈挑战还在继续,报业集团的挤压又全面铺开,境外资本向传媒领域输入的威胁接踵而来。新闻信息市场的加速分化和重组,一些弱小媒体在竞争中纷纷落马,无不使人感到“狼”真的来了。然而,偌大的城市报群中真正有实力与强势媒体抗衡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仍在沿袭几十年的以报养报经营模式中艰难支撑。如何抗击扑面而来的市场之“狼”呢?大力开拓非相关产业,发展非传媒经济,不失为明智之举。非相关产业是相对于报纸相关产业而言的其他产业。与相关产业比,它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点。第一,资源能量巨大。相关产业的资源仅仅局限于报纸及其衍生物,而非  相似文献   

18.
地市报的优势在本土新闻,如今已成为地市报人的共识。但是,怎样把本土新闻这一地市报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把本土新闻做好、做充分乃至做到极致,是摆在地市报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加入WTO的形势,很有必要对地市报的生存压力和发展空间作点理性思考。新闻出版业中,新闻宣传的一块,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开放,但根据中办发的17号文件精神,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已拉开序幕,开放新闻出版中的发行、广告业,已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如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资本已进入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可以料想,随着作为报业发展基础的发行、广告业的开放,势必会给整个报业的发展带来影响,有的会走向良性循环,有的会陷入恶性循环。人世后新闻出版业的市场竞争,对地市报来说,既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压力,也带来了拓展发展空间的良好机会。一、地市报面临的生存压力加入WTO对地市报带来的生存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直接挑战和间接挑战,目前间接挑战大于直接挑战。 1、直接挑战。这是指国外大的新闻出版集团进入我国报刊市场,读者市场、广  相似文献   

20.
县市报较之其他报更接近当地,更接近寻常百姓,同广大读者最接近,这是县市报纸的优势所在。如何充分利用、发挥这个优势,提高县市报的报道质量,使之更好地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这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也是县市报的一个紧迫任务。县市报大部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办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它起步晚,却在已趋饱和的报刊市场中挤占出了不小的地盘。县市报何以能在激烈的报刊市场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赢得读者的青睐?县市党报身在基层,与基层、与读者最接近,最容易直接了解掌握基层的情况和群众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