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但由于银行放贷存在较高经营风险而陷入了政府支持、银行不积极的尴尬境地.学贷险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等弱势群体提供贷款的信用担保,可以解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存在的风险防范的制度性缺陷问题,科学合理地实现还贷风险的转移和分担,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就读计划.  相似文献   

2.
吴杰 《青年论坛》2011,(6):139-142
国家助学贷款鲜明特征是,政策性较强、资助对象及目的具有特定性、风险性较高。目前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实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银行运行成本高,贷款风险大;二是学生诚信守约意识淡薄;三是贷款发放不平衡,供求矛盾突出。为此,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要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三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四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缓解国家助学贷款压力;五要完善立法,降低银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王广飞 《人民论坛》2010,(9):234-235
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很多贫困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等各类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在诸多情形下,国家助学贷款都无法实现其预期目标。当前,若要破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困境,首先就必须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助学贷款发放数额大幅增长,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风险也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助学贷款的信用问题反映了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存在的缺陷.有效解决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需要从调整还贷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建立信用惩罚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助学贷款:考验大学生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的还款信用,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弟弟妹妹们今后享受助学贷款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因此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应该积极偿还贷款,在诚信上做出表率,不要给国家助学贷款这项事业蒙上阴影  相似文献   

6.
调研数据     
《中国青年研究》2012,(6):117-119
▲江西助学贷款惠及大学生6.7万人次2011年江西省发放助学贷款4.026亿元,惠及高校学子6.7万人次,覆盖全省所有的县市区,贷款总额超过了前两年总和。从2009年起,江西省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快速便捷的申办流程,广泛深入的政策宣传,实现了高校助学贷款"应贷尽贷"目标。江西省还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  相似文献   

7.
盘娟梅 《湖湘论坛》2005,18(3):76-77
目前,我国助学贷款市场上道德风险不容忽视,其高发率已成为制约助学贷款制度顺利实施的瓶颈。因此,应建立有效的助学贷款制度实施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信用教育以防范助学贷款市场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五个国家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比较研究后发现,完善中国助学贷款制度,需要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制法规;加强政府的投入,倡导社会关注;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代偿"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管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9.
张雯欣 《人民论坛》2012,(2):100-101
助学贷款政策成为国家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随着助学贷款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学生出现恶意拖欠、逃避还贷等违约现象。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高违约率制约了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针对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后高违约率的现状,分析违约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助学贷款是指面向具有偿还贷款能力的学生,经本人申请,银行在对个人资信度审核的基础上,以贷款的方式对学生学业的一种资助。2000年我国正式提出开展由中央或地方财政贴息的助学贷款工作,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2000年60名学生享受信用贴息贷款,2001年上升到300名。增幅看起来似乎很大,但对于近三万余名大学生而言,还是杯水车薪。笔者对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1056名学生(新生除外)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25份,基本反映了助学贷款的实施现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中的症结及瓶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莉  刘彬  朱兴龙 《前沿》2005,(11):82-83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对象是在校的全日制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目的是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国家助学贷款从1998年提出,1999年试点,到2000年在全国铺开,走到今天已历时6年,但一直进展缓慢。无论是发放贷款的银行、还是借贷的学生,或是处于“中间人”位置的高校都认为发放助学贷款难。因此,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中的症结及瓶颈研究是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助学贷款新政策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保证公民平等受教育权而推出的优惠政策措施,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其目的是帮助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日常生活费.但是2002年初,随着第一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部分学生进入还贷期,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如期甚至逃避归还贷款导致助学贷款陷入困境.2004年春,几大商业银行全面停止了大部分助学贷款业务.针对学生不还贷、银行惜贷等问题,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银监会四部委出台了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并于2004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实行.  相似文献   

13.
李一男 《前沿》2013,(8):92-93
目前,推广商业助学贷款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而我国商业助学贷款推行现状却不尽人意。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分析我国助学贷款信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国际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当前商业助学贷款信用体系的对策,希望对我国商业助学贷款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黄景斌  韦幼玲 《传承》2013,(2):62-63
为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负担,我国出台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贫困生认定体制不健全、银行助学贷款程序繁琐、勤工俭学岗位不足、贫困生获取资助金后使用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学校、社会应从不同方面采取对应的手段和措施,不断完善和推进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论国家助学贷款与信用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是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行的根本出路,其中国家信用的参与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强化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约束机制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来廷 《前沿》2011,(22):197-200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政府和高校共同承担风险补偿金、由商业银行发放的金融产品,实施十余年来,已经为数百万莘莘学子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利率及呆账、法律、信用和道德风险,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风险,是我国国民信用意识淡薄、政策运行环境差、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贷款制度设计有缺陷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因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约束机制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邱凌  宋潇潇 《今日广西》2010,(16):12-14
自8月15日广西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全面开通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工作热线电话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笔者了解到,不少家庭贫困的考生和家长纷纷打来电话,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广西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贫困大学新生资助措施和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程序等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18.
赵娟 《青年探索》2004,(1):16-19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为家庭困难大学生提供必要经济援助的政策,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南京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着重研究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认知程度、态度以及动机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助学贷款在解决贫困大学生困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借贷学生违约率较高,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行,其中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干预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妥善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让心理干预在提高助学贷款还款率方面发挥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20.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我省自 2 0 0 0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 2 0 0 4年 6月 ,累计有 3.1万名普通高校学生与银行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协议 ,协议金额 1 .3亿元 ,实际发放 1 .1亿元 ,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渠道 ,受到广大经济困难大学生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多种原因 ,全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整体进展缓慢 ,贷款发放和学生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