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家言     
《求是》2014,(23)
<正>马钟成: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讲的社会主义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有着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根本差异。一是理论基础和宪法理念上的差异。一般来说,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宪政"思潮的理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有人据此混淆"依宪治国"和西方"宪政民主"的根本区别,认为宪政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宪政"。这些观点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进行深入辨析。西方"宪政民主"的形成历史"宪政"是西方早就存在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一般认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宪政的策源地,有  相似文献   

3.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我国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位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相似文献   

4.
《求是》2015,(1)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一重要论断,对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关系作出明确阐释,体现了我们党对宪法尊严和权威的维护,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理政之道的经验总结,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一、充分运用宪法治国理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制定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4,(24):4-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6.
鞠成伟 《前线》2015,(2):8-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法依宪执政要"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依宪执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顶层设计的大幕开启,这是依宪治国首次被写入中央全会的决定,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深化。宪法在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性和正义性,更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从依宪治权入手,从规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起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法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建立、健全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布局已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8.
正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是时代必然、实践必要、法治必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首要的是坚持依宪治国。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  相似文献   

9.
《求是》2014,(2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新的历史高度作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的重大政治判断。依宪治国关键在于有力推动宪法实施,确保宪法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指引,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制度框架和依据,成为党、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共识。一、依宪治国需要精神土壤宪法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制度性保障,如  相似文献   

10.
正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和原则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参加宁夏代表团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时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采取一系列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因此,依宪执政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推进,是依法治国更深入、更透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汪习根 《理论导报》2014,(11):12-1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表明,我们党对宪法权威在法治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宪法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缘起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的分野。从历史上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和法治体系是在  相似文献   

13.
<正>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和核心地位。因此,推进依法治国、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首先是要落实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  相似文献   

14.
岳振 《当代贵州》2014,(31):28-29
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依法治国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法治路径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魏春明  罗志坚 《求实》2002,(1):39-42
依法治国 ,从根本上说是依宪治国。宪法观念是依法治国的灵魂。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宪政实践 ,大大提高了公民的宪政观念 ,但相对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而言 ,公民宪法观念的缺失 ,仍然是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障碍。因此 ,加快培育公民的宪法观念 ,是依法治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三句话在党的决议文件中首次出现,它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进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厘定了清晰的"路线图"。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宪法也不例外,没有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依法治国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我们梳理了相关部分的18句话。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3.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战略高度,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所做出的又一重大历史贡献。此次宪法修改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国家主席任期制度、国务院管理制度、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三个国家宪法日,这天,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路84号大院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正式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此作出重要指示,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设立"五四宪法"历史  相似文献   

20.
正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出十大亮点:亮点1: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