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40年前,朔风呼号、冰天雪地的松嫩平原上,“铁人”王进喜那豪迈的气概和冲天干劲,凝聚成一场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牵来了共和国石油战线璀璨的曙光。如同一座丰碑,“铁人”王进喜的名字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成为民族之魂,“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和国石油工人。40年后,渤海之滨,九曲黄河入海口,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沐浴着“铁  相似文献   

2.
共和国的石油工业史,辉煌中有过激烈和悲怆。在那面“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战旗上,有五位将军的名字与以李四光为代表的石油科学巨匠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万千石油工作者镌刻在一起。新中国一度贫油的窘境,让他们中的前四位带着铁骨战将的武略文韬与石油结缘。又因为后来的政治风雨,他们中的最后一位带着淡泊名利的坦荡走向石油战线。  相似文献   

3.
许万明:“铁人”王进喜的徒弟,1941年生,是王进喜从玉门油矿带往大庆的37位钻井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大庆石油会战之初,到底有多难——连久经沙场的“将军部长”余秋里都感慨:“到了现场,才知道困难和矛盾要比预料的多得多。”  相似文献   

4.
许万明:“铁人”王进喜的徒弟,1941年生,是王进喜从玉门油矿带往大庆的37位钻井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大庆石油会战之初,到底有多难——连久经沙场的“将军部长”余秋里都感慨:“到了现场,才知道困难和矛盾要比预料的多得多。”  相似文献   

5.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这句民谚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将军率领大军去打仗,兵贵神速,一分一秒都是重要的,有时差几分钟就可能失去战机,造成不应有的失败。这时候,看到路边有一只奔跑的小兔子,是决不能去抓的,再好抓也不要抓。因为对带兵打仗的将军来说,“赶路”与“抓兔”相比,前者大得不能再大,重得不能再重;后者小得不能再小,轻得不能再轻,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领导科学十分强调为治有体,职责分明,讲究轻重缓急,主次得当。法国社会学家帕斯卡指出:“人类对于琐碎事物的敏感和对于最主要事物的麻木,标志着一种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6.
提起石油工人,人们不禁会想到“铁人王进喜”,因为他的铁人精神感动了整整一代中国人。而在辽河油田沈阳工程技术处,现年56岁的技术处党委书记马天才也同样感动着石油工人们,因为是他始终以党性为旗、民心为镜,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企业,给了石油工人奋力拼搏的动力和安心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百年中国十大人物”———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他带领过的1205钻井队建队50周年。50年来,“1205钻井队”的红旗永不褪色、高高飘扬。这面旗帜上写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铁人王进喜的丰功伟绩,记录着1205钻井队50年为石油拼搏走过的光辉历程。钻透祁连立标杆鏖战松原铸铁人1205钻井队1953年3月在玉门建队,当时叫贝乌五队,以苏联贝乌钻机命名。由于人员素质差,第一年用11个月只打了一口井,第二口井打了几百米就打斜了,连续几个月事故不断,被讥称“豆腐队”。1954年,王进喜作为骨干调入这个队当司钻。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  相似文献   

8.
陆地,踏着颤抖大地;高空,穿云惊天降临;水上,冲锋破浪前行;汶川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向灾区立体突击的冲锋号;铁军,向着灾区,为了生命,疾进!突破!搜救!10万大军铁流滚滚向汶川。截至5月18日12时,中国出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113080人参与抗震救灾,80名将军奋战在一线。  相似文献   

9.
“作官即不许发财”陈鲁名今年9月18日,在河南省召开的吉鸿昌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来宾每人收到一份特殊礼品:一个烧制着吉鸿昌将军名言“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瓷碗。来宾们都把这只瓷碗视为珍贵的纪念品,认为这是对吉鸿昌将军最好的纪念。“作官即不许发时...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作为“穿军装的大庆人”,今天上午,我们又组织全体党员去参观了铁人纪念馆,目的就是通过重走英雄道路、重温英雄事迹、重现英雄辉煌,使大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审视和把握铁人精神。可以说,铁人精神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  相似文献   

11.
记得6年前的夏天,我曾收到由中央军委张爱萍治丧办公室寄给我的有关将军逝世的讣告。张将军的讣告很特别,是一张可折叠的书页,共4页。正面第一页是一帧张爱萍上将晚年照片;背面末页是影印的将军生前手迹:“门对青山一老榕,风霜雨雪尤葱笼。岁月如流沧桑变,顶天立地傲苍穹!”这是张将军1992年秋天书写的。第二页上无内容,第三页上印着一方“张爱萍”的朱文印,但另夹着一张素笺,  相似文献   

12.
笑笑     
玉树 《党建文汇》2008,(1):55-55
招待会上一位将军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您作为一位将军认为什么最难?”将军思索片刻说:“最难的就是让那些年轻的少尉们明白,他们还不是将军!”  相似文献   

13.
王启民 《奋斗》2001,(7):72-72
“什么是铁人精神?”前不久,一位来大庆参观的美国记者向我询问。60年代初我国处在艰苦困难时期,党中央“开发大庆油田”的一声号令,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石油开拓者们,头顶青天,脚踏荒原,没有运输设备,硬是靠人拉肩扛,将钻机抬到工地,克服重重困难,在这亘古荒原上树起了高高的井架,打出一口口油水井,汩汩而出的石油,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铁人为首的大庆人,创造了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让国人振奋,让世界震惊。大庆油田的开发当时是个奇迹,现在更是奇迹。  相似文献   

14.
在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前夕,余兆荣同志出版了长诗《铁人词典》。这是一部铁人精神的颂歌,一部爱国主义的教材,一部百年石油的简史,一部石油话语的词典,一部中国石油的史诗。把它当诗来读,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把它当史来看,可以得到历史的启迪;把它当词典来查,可以找到铁人精神的真义。作为在大庆这片充满火热激情的工地上成长起来的诗人,作者把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等等用诗歌的形式和辞书的结构连缀成篇。作品以石油战线的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为油而战的一生为中心线索,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思考,描写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理想信念以…  相似文献   

15.
提起石油工人,人们不禁会想到铁人王进喜,因为他的铁人精神感动了整整一代中国人。而在辽河油田沈阳工程技术处,现年56岁的技术处党委书记马天才也同样感动着石油工人们,因为是他始终以党性为旗、民心为镜,把全部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企业,给了石油工人奋力拼搏的动力和安心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春意正浓,一则来自大庆油田的喜讯传遍神州大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中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大庆石油人用60余载奋战坚实扛起保障国家能源重担,用红色精神提纯出黑色石油,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时代春风激荡,大地万象更新。看,大庆油田的钻塔正昂首向天,铁打的身躯展露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的雄风;抽油机昼夜不息,繁忙的臂膀托举起松嫩平原的馈赠;输油管道如蜿蜒长龙,将工业的血液输送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石油工人将“铁人”的奋进姿态舒展在黑土地之上,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时代旋律如洪钟大吕,久久回荡在龙江大地……这是一块孕育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热土,曾写下了脸盆端水、人拉肩扛、纵跃泥浆的创业历史,也见证着“科技油田”“绿色油田”“数字油田”转型建设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7.
将军,重返黄鹤地 1949年岁末的一天下午,一位身穿中国人民解放军制服的中年人,迈着军人的步伐,走进武昌黄鹤楼下戈甲营的一条小巷里。他边走边留心察看着小巷里的各家门牌号码,突然在一户人家的门前站住了,他从衣袋里掏出一张字条看了看,确认无误,举手轻轻地敲响了这家的板门。 稍顷,门开了,一位满头银丝的大妈走出门来,她默默打量着站在门口风雪中的解放军,和和气气地问:“大军同志,你找谁呀?” “妈,你老不认得我啦?我是你的儿子修权呀!”伍修权异常激动地伸出手,紧紧地握住分别了20多年的母亲温暖的双手,他大声地说,“妈,我回来了。” “哦,你是老四,妈盼你盼了20多年,这下可把你盼回来了。”这意外的惊喜,使这位饱经风霜的母  相似文献   

18.
1933年春季的一天,因叛徒告密,陈赓将军在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召见陈赓日:“陈赓,你瘦了。”将军对日:“瘦吾貌而肥天下。”将军谓蒋氏日:“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日:“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将军日:“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哑然。 1943年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陈赓将军忽然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  相似文献   

19.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大庆精神的群体意识和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做为英雄群体的突出代表,铁人王进喜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政治理想等内在因素组成的铁人精神,即有大庆精神群体意识和时代特征的共性,也有着鲜明的典型意义上的个性特征。多年来,在征集、整理、编研有关铁人王进喜的大量史料中,经过反复研究、深入探讨,总结出铁人精神主要个性特征为: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甩掉石油落后帽子,心理憋足了120个大气压的自强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和“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  相似文献   

20.
40多年前,当“铁人”王进喜被北京城里的汽车背着的“煤气包”所激,以冲天的气概喊出“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言时,我们便感知了石油的重要;而在“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英雄豪气化为滚滚油流时,“洋油的时代过去了”的宣言更让亿万人民激奋不已。此后的40年间,华夏大地相继发现了一座座大油田,建起了一座座炼油厂,滚滚的油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汹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现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且早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