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趋向商品化,使文化问题成为政治问题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科技的非理性应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坚持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科技非理性批判三个维度的结合,回应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常常被阿多诺、马尔库塞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遮蔽了光辉.早期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经济、政治、技术理性等多个角度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文化贫困现象.梳理哈贝马斯的这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助于获得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及批判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傅守祥 《求实》2004,(2):75-78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本文对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英国"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在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反拔意义和理论突破性,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的主张,认为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是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批判虽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与后现代理论的精神实质有点相近,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它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其理论的落脚点不是为了破坏而批判,而是为了重新恢复被异化了的合理的社会现实,它追求主体、自由等价值理念,是一种以批判为表现形式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现象明显,各种“快乐幻象”普遍存在,如娱乐节目,影视大片和青春小说.大众文化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社会和个人都有诸多不良影响.要从价值追求、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6.
二战前后一些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移居美国,看到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地位显赫,很受震撼,这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现代西方变化着的文化模式加以评估.这前后,他们开始在与"肯定文化"比较中注意研究"大众文化"问题,后来演变成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可以说,从"肯定文化"到"大众文化"再到关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社会批判著作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热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的学者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大众文化研究不仅吸引了人们对消费文化的关注,更引发了人们对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玉林 《求实》2008,(5):77-79
大众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大众文化促进了文化与社会的一体化以及文化意义的回归.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以及文化共质性的增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多样化.但这种促进作用又是有局限的,这主要是:大众文化在文化结构体系中处于底层,对整个文化的促动力有限;大众文化理性淡薄,对整个文化的影响力有限;大众文化杂多混同,对整个文化的感召力有限.增强大众文化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力,就要正视大众文化,提高大众文化的质地,拓宽大众文化发挥作用的渠道.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大众文化思想建基于其消费社会理论之上,认为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消费性是大众文化的本性。另外,大众文化还蕴具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但鲍德里亚在具体阐述他的消费社会大众文化观时却显示出理论上的矛盾性,无法把握大众文化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引进新中国后,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至今仍是我们走向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但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况,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5,(4)
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文化工业是其必然的产物,而大众文化并不是"大众的、民主的",相反它操纵大众,使大众丧失选择的自主性,从而成为统治大众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达到对社会的批判。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文化在中国兴起及迅速发展壮大,如何对待大众文化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文化渗透、文化批判、文化引导和文化整合功能,引导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内容的健康、人文精神的提升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引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样包容、先进性与广泛性、民族性与国际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着诸多文化困境:中国传统文化的阻断;西方文化的侵蚀;大众文化的曲解以及网络文化的冲击。针对上述难题,其有效应对之策,应从文化问题本身着手,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加快民族文化的创新,加强大众文化的整合,不断推进网络文化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在核心意义上指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它同时在文化领域中产生了非常显著而强烈的效应,大众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和发展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效应之一,西方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渗透对发展中国的文化主权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因而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使之在抵御外来大众文化入侵、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的大众文化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比较中西两种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其在文化主体、文化本质和主要功能上,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的是非之辨及调节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构建和谐文化的环境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作用,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走向产业化过程中又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因此,对大众文化要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士密 《求实》2002,3(6):9-12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 ,大众文化迅速壮大成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构建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已成为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规范作用 ,保障大众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二、增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有机整合。三、强化大众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责任感 ,提高大众文化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9.
苏共对文化管理体制、舆论控制机制和文化生产机制的改革,造成了意识形态及整个文化领域的混乱。各种社会思潮混杂,苏共不仅没有把僵化保守的文化改革成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文化,反而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模糊了共产主义信仰。面对这种混乱,大部分苏联民众不知所措。他们跟着小资产阶级报刊的舆论宣传,盲目批判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美国式的大众文化、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宗教信仰慢慢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却遭到淡忘。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学界偏重法兰克福学派,相对轻视伯明翰学派的背景下,展开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显得非常紧迫和十分重要。陈立旭教授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正弥补了我国引介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这一理论短板,为我们置身于中国语境研究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论视角。在书中,作者不仅深入地解析和评述了西方不同的文化研究流派及其利弊得失,而且也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流派对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