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倪昕 《世纪桥》2012,(1):90-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教学中探索以专题讲座模式进行讲授,是由《纲要》教材的内容的涵盖量大、《纲要》的教学目的和讲座模式教学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进行专题讲授需要注意专题的选取、不同主题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的作用、教学中历史知识与社会思潮相联系以及专题讲授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佩佩 《世纪桥》2014,(3):24-25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可以用情景建构的方法来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历史活起来,立体起来,提升历史的亲近感,打破历史等于距离的印象,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经面世。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在2006级本科学生中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并使用这本教材。为此,中国史学会、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邀请相关人员于2007年2月13日召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会”。本刊摘编金冲及同志的发言。以帮助读者了解这部教材,正确地学习历史。  相似文献   

4.
王克霞 《世纪桥》2010,(19):117-118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授课过程中,只有注意教学主体中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中历史与现实,教学手段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以及教学目的的历史性与政治性的耦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雅馨 《世纪桥》2011,(7):20-21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高校分布十分广泛,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也是十分必要且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蒋炜  徐旭阳 《学习月刊》2012,(10):106-108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应与地方历史相结合.业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和有识之士的肯定与重视。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和思考.以求教于方家和同行.  相似文献   

7.
曹峻 《唯实》2011,(5):54-56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杰 《世纪桥》2008,(5):121-121
为了有效地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称纲要)的教学目的,《纲要》的教学要凸显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要突出它的理论性,而开设专题式的讲座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性作用。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地,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括大量的历史遗址遗迹、众多的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丰富的历史档案及音像资料。采用穿插式、情景式、讨论式、研究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应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一专题的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胶东地区拥有丰厚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底蕴,将胶东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地应用到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是一场革新,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利器。微课的应用场所一般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以及社会历史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纲要》微课的设计理念包括:在叙事线索上,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在叙事理念上,叙事模块化与叙事连续性相结合;在表现手段上,视频、图片、声音、动画与讲授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为具有历史学科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课程目标既有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的要求,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章借鉴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与特征,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三维立体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称纲要)的教学目的,《纲要》的教学要凸显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要突出它的理论性,而开设专题式的讲座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李红梅 《学习月刊》2014,(16):65-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纲要》课教学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思政课程相比较而言,《纲要》课的特点是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历史课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正确的历史人物讲评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在坚持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教学讲评,对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育人的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5,(5)
移情的核心在于使局外人体会局中人所做选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而使当事人对历史场景中的选择产生认同,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本文以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例,探讨移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以期丰富"纲要"课教学方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纲要"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倪昕 《世纪桥》2010,(17):73-74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所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同时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历史教学的双重特点,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一种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放在世界背景中考察,从全球视角下审视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也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中国历史知识与世界历史知识之间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18.
倪昕  刘亚静 《世纪桥》2008,(6):109-109,111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所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纲要》以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历史使学生得以深刻地领悟: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进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然,《纲要》教学中的这种德育渗透非旦夕之功,而是具有渗透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符文品 《世纪桥》2007,(6):151-151,153
当前高校刚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必须注意把握课程的目标要求,课程教学的主题和主线,与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区别与衔接,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方法、手段和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世纪桥》2007,(11):107-107,109
从2007年春季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新确立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正式走进高校大学课堂。作者在教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既突出思想政治性又注重重大历史观的教育,不但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还正确把握《纲要》课的定位和功能,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