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理论在形式上是以自由意志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哲学观,黑格尔主张法与法律不同的理念法,他认为法是客观规则,强调法是自由意志、自我认识、自我规定的过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基于唯物主义立场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审视,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观,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层面超越了黑格尔法的本质思想,形成了唯物主义哲学观。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观为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学胜 《唯实》2009,(10):41-45
通过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而真切理解这一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却在于追问马克思欲完成这一批判的真实原因。其原因并不像马克思自己交待的那般简略,而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性、现代批判运动的局限性以及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批判的不彻底性等多种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关涉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主题,决定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辩证法批判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就是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亦即对实证主义与超验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为马克思进一步深入人的现实的自我生产史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从而直接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对象性活动”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哲学术语,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标志性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则的奠基石.马克思在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脱离之时,“对象性”原则、“对象性活动”原则起到了十分关键作用.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原则,既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纯粹的“理性辩证法”,又批判并超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使马克思存在论建基于新的哲学原则之上,并为全新地理解人和自然的本质存在提供了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理论固然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关系,有其虚妄之处,但该理论也有卓异于那个时代的深刻之处,只是大多数学者囿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只重视对黑格尔虚妄性的批判,而忽视了黑格尔的深刻之处.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汲取了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精华,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思想也有它自身的逻辑和深刻性.我们要在深入了解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同时,客观理性地对待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到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市民社会”发生了从“建构”到“批判”的历史性转折.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继承与批判,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把黑格尔倒置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用现实和历史的视角,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了市民社会,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予以了完善的科学概念并形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对资本主义法治观的评价与批判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一是对盛行于资产阶级中的对法律的认知、法治的意识及法治理念的评价与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逻辑起点;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为武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法哲学理论进行的彻底批判。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形成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本质特证是对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的高扬与关注。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本质特征是:法律制度的天然使命是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然而,法律制度最根本的目标应当是解放人。当完全实现了人的解放之时,就是法律制度完成历史使命之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这种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这一思维的最终理论成果,是这一思维的理论化、系统化,是这一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辩证法中“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定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内核,但其不可避免的也具有唯心主义、泛神学论等局限性。马克思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利用费尔巴哈唯物论做批判的桥梁,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和超越,建立起了新的唯物辩证法哲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与启蒙关系问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马克思既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儿子,又是启蒙的尖锐批判者。他批判了启蒙的阶级立场及其“应当”逻辑,吸收转化了其人道理想;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批判,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使在启蒙那里陷入乌托邦的人道理想具有了现实可能。马克思哲学是一种超越现代性的现代性哲学。  相似文献   

11.
余佳 《兵团党校学报》2015,(3):65-68,7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历来受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本文重点选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来看其中马克思的哲学。重点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为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中,逐渐走出马克思哲学自己的道路,同时也在这之中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的结晶。哲学家所创立的哲学不能是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要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纵现整个西方哲学史,以往的哲学家都不乏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但最后却都以要建立一种哲学的终极体系而告终。本文主要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基点,来分析马克思是怎样实现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于泉蛟  衣凤喜 《世纪桥》2012,(11):36-3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树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了人之为人的解放是人类最根本的解放。无产阶级革命代表着全人类的解放,不仅必要,而且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层层分析、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展现了高超的批判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一次重要飞跃,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是在对以往哲学遗产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开辟出新的哲学道路。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真实的扬  相似文献   

15.
出生于律师家庭的马克思,人生最初理想是用公平正义造福人类社会,青年时期的他选择了法学作为他的专业。在法学理论探索过程中,应然与实然之间严重的对立使他意识到了康德—费希特哲学的缺陷,并确认了哲学之于法学的重要性。拾起哲学武器的马克思从康德—费希特法哲学转向黑格尔,批判了历史法学派,又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在这一过程中,一次转向和两次批判使马克思初步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内核:历史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通过梳理这一过程,可以发现,历史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应该忽视,马克思对历史法学派批判的理论意义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其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应作为整体来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曾借鉴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资料。其借鉴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在批判谬误中发现真理。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在其父亲、师友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很早就追求“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强调选择那“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很自然对黑格尔哲学发生了兴趣。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他力图从黑格尔哲学中得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并想通过对宗教和普鲁士国家的批判来促进社会进步。但马克思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有分歧,表现在对哲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上,他认为,哲学应成为改造非理性现实的武器。这为他不停留在恩辩哲学的圈子里,而是积极参加现实政治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叶子犀 《世纪桥》2010,(11):54-5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由精神。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可上溯到黑格尔,但同时我们将黑格尔哲学定性为唯心主义,因而忽略了其哲学理论中的自由之维。实际上,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或绝对精神,并不是一个绝对抽象的、脱离人与社会的主体,而恰恰是社会的产物,是现实的自由的精神力量。而"以人为本"的自由理念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精神是有一致性的。本文将从理论上澄清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内涵,以此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自由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阐发这种自由理念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真正地建立起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2000年6月27日刊登报道《赵家祥澄清对马克思一个命题的误解》。文章说,学术界对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关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论述存在一些误解。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家祥认为,马克思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时所反对的是把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当作万能钥匙到处生搬硬套,而不是否认存在一般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9.
雒新艳 《唯实》2009,(8):69-7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从确立之初就被奠基于“虚假性”坐标之上。这一坐标的逻辑演进过程是:《莱茵报》时期,由于信仰与现实的冲突,意识到法律和观念实际上是在维护有产者的利益,进而意识到了原有理性信仰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继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揭示了思辨哲学的颠倒性和掩饰性,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其原因。后期,马克思集中批判了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盖性,并判定:随着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劳动与资本分裂等异化社会关系的消亡,作为异己力量出现的意识形态概念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批判继承洛克和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科学阐释并创新了市民社会概念及相关理论的,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物质交往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