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非现有华人20万左右,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大多集中在商业中心约翰内斯堡、首都比勒陀利亚、伊丽莎白港等沿海城市。南非华人以经商为主,从事零售、批发、进出口贸易和开餐馆等。近年来,华人在南非的投资日益增多,涉及纺织、制造、房地产等行业。华文教育推广不易,但在华人社团和华人报刊推动下,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前景看好。华人参政刚刚起步,但步伐很快,而且能代表和维护华人权益。2003年以来,南非华人屡遭劫难,安全处境甚忧,主要是南非社会治安的原因,也有华人社会内部的原因。随着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速度加快,南非华人移民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不会因安全问题而止步。  相似文献   

2.
中泰两国交往的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在泰国创办华文学校也较早,华文教育正式开始也有近100年的历史了。本文将泰国华文教育划分为兴起、限制、兴盛、衰落、振兴五个阶段,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今泰国华文教育的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大海 《八桂侨刊》2000,(4):62-62
2000年12月6日至8日,暨南大学第一届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该校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以及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共90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116篇,其内容涉及华侨华人的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侨乡、新移民等方面。这次会议,是继1996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华侨华人问题国际学术大会之后,在中国大陆召开的这一研究领域的又一次国际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   

4.
方芸 《八桂侨刊》2018,(2):58-65
随着中老两国友好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前往老挝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日趋增多,老挝华侨华人群体剧增,在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与老挝关系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推进,以及老挝党和政府的积极响应,两国战略对接进程加快,为老挝华侨华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正视挑战,老挝华侨华人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德国社会学、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利用这个理论,结合19世纪末美国排华运动前后美国人对华人移民的看法,从传播、舆论环境、社会心理和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排华现象,说明由于受舆论传播、意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美国公众对华人移民产生片面的社会认知心理,从而形成不利于华人在美国社会生存的舆论环境。这种社会控制力量是导致美国19世纪末排华运动的其中一个有关传媒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长期延续着经验型的传统农业化。从19世纪后期起,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实验农学伴随着西洋人的纷纷来华而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中国开始效法欧美各国和日本,兴办农业教育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并附设农事试验机构,将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农业科研成果介绍给广大农民,从而推进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巴志鹏 《传承》2013,(8):26-29
马克思之名最早于19世纪末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日学生开始了解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思潮的同时也成了向中国引介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巴志鹏 《传承》2013,(10):26-29
马克思之名最早于19世纪末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日学生开始了解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思潮的同时也成了向中国引介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会人文化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在其形成的时间上尚存在诸多疑问。本文试从华人民族的形成、华人社会的日趋成熟和华人民族意识的日益增长三方面来分析华人文化形成的时间分段。  相似文献   

10.
一、革新开放前胡志明市华人社会的教育概况 (一)1975年前期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华文教育,原本就是为切实提高越南华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认知程度。教育活动有助于他们维系华人社会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广东帮的第一所学校是1910年创办的穗城学校。随后,有多所其他帮立学校相继诞生。1931年之前,西贡-堤岸地区的华人学校都是小学,只有一所法华中学。但是,15年后,西贡-堤岸地区就有97所中学,招收25226名学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印尼泗水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并由此得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大量的华人①参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建设中来。他们多是在国内衣食无着的社会底层人员,为了生计来此。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建设中他们主要从事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要求、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作,仅有少数人是以工程承包者身份参与城市建设。华人为19世纪末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们的到来满足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政建设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赵越 《八桂侨刊》2021,(1):29-35,44
古巴华侨华人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代言人,也是中国在古巴形象的塑造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古巴华人群体经历了华工、华商及自由移民者等不同历史阶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华人在古巴社会中作为“他者”的形象构建与塑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而古巴社会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既有对其正面形象的肯定,也有一定程度上对其负面形象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杨超 《八桂侨刊》2011,(2):60-64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老挝的新华侨华人在中老经贸合作、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对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应多发挥新华侨华人的优势,开展民间外交及文化交流,促进中老两国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文教育随着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坎坷发展而历经曲折。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和华文教育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变迁与华文教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东南亚华人族群区别于一般少数民族族群,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华文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华人族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西行漫记     
本文所说的“西行”,是指笔者一行访问印尼西加里曼丹省,故简称“西行”,印尼华人喜欢将该省简称为“西加”。应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的邀请,笔者一行四人于2012年2月1日至15日,赴印尼访问考察,包括雅加达、西加里曼丹等地。这是笔者第四次访问印尼,这次访问考察的重点,是印尼华人在民主改革时期的发展变化(1998年以来),重点考察西加里曼丹省各地华人参政情况和华人文化、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由于华文功能的扩大,即华文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提高,使华文教育展现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生的,即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华人融人现代越南社会的程度和趋势,必须考察其诸文化要素。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语言、学校、宗教和共同的精神生活方式等的作用,其中首要的是语言要素。众所周知,语言是承载文化、保持民族本色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总体的华人和具体的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9.
因反清复明遭镇压的洪门组织成员流亡南洋各地,在东南亚找到了相对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华侨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并对一些殖民地政府造成威胁。他们一方面是当地华侨华人的保护者,也存在着协助当地殖民政府管制华人的一面。他们同所在国人民共同反殖民统治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他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革命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参与者。研究近代洪门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还可以追溯当代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历史及东南亚党派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臧卢璐 《今日广西》2008,(17):62-63
中国和老挝自1961年建交以来,关系一直非常友好。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各领域交往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挝人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地吸引。我在老挝认识的不少朋友,都有浓厚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