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保送生制度是全国高考制度下的一个派生物。自从恢复高考20多年来,保送生制度让许多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受益匪浅,他们无需经过被称为“独木桥”的高考,就可以直接被保送进入大学深造。然而,保送生制度也为一些不择手段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产生自从1997年国家实行高教招生“并轨”改革至今已有一年时间,实行高教招生“并轨”改革对于改变以往在高教招生工作中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各种弊端,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行高教招生“并轨”制度后,在高教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招生工作中的问题和毕业生的分配问题。高教招生“并轨”改革以前,由于上大学不缴学费,并且国家包分配,毕业后可以有较好的工作。使得上大学成为学生和家长们的首要目标,于是自从lop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虽然每次高考前学校和…  相似文献   

3.
崔晨 《北京观察》2011,(1):22-25
姚莉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考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是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创业的企业家,是创办我国第一所慈善职业学校的理事长。这一次次不同寻常的人生选择,都承载着姚莉的梦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本科毕业生。成为一名大学生既是家庭对我的希望,也是我一直向往的目标。然而,在那个对我们台湾同胞加以莫须有罪名的“文革”年代,根本无法实现我们的愿望。所以,在上了大学以后,我十分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一个信念支持着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台湾同胞增光!在大学里,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多次受到表扬,还在全省大学生书法展览上获得了二等奖。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中学任教,我对工作倾吐着无限的感情,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把一个差生很多的班级转变成较为先进的班级,学生们…  相似文献   

5.
张敏 《前沿》2014,(21):74-75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内在根据。大学精神最为鲜活也最为本真地体现在大学学人的身上,即大学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内在生命的成长。大学学人是大学精神的营造者和守望者,应持守“为学术而学术”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自由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以真理为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恢复高考制度到今年已经有30个年头了,这颇引人感慨,让我不禁回忆起当年独自一人跨进大学的那天——那是一段无法拭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上大学已成寻常之事。 看到机关里新来的一拨又一拨年轻大学生,其中不少还是硕士、博士生;看到家中的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我常常感慨万千,感到他们是幸福的,是赶上好时候了。而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带来的,由此也每每令我回想起30年前参加高考的那段往事。  相似文献   

8.
贺祖斌 《当代广西》2013,(24):49-5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同时,大学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对现行的大学管理进行有效的改革,如何建立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以“准聘-长聘”为特征的“非升即走”制度设计,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焦点议题。“非升即走”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面临三重难题:一是“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及其执行,二是学术生态的现实结构及其制约,三是理想生活的个体期待及其冲突。“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其初衷是为了提升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受到学术生态的消极制约,成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瓶颈。改革“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需要强化“学术中心”的制度理念,完善“青年为本”的制度程序,增强“青年发展”的制度保障,从而促进“非升即走”制度设计的科学落实以及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市的普通高中有百余所,但直至目前仍受着升学率的困扰。十六年来,各校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挨了多少无端的指责。大帽子之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帽子之二是“加重学生负担”,而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却每年都在做升学率的排队,并以此作为嘉奖学校、教师的重要依据。升学率究竟该不该追?如何区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追求升学率,这不是个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但事实却是:你升学率高,你的生源就好;你考砸  相似文献   

11.
升学率问题,虽然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问题,但却汇集了当今教育矛盾的各个方面,牵动了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命脉。如何对待升学率问题,眼下就不能不成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含中专、职业高中等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包括数以千万计的教师们必须严肃考虑的中心问题。《为“升学率”声辨》(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文,刊于1998年第1期《探索与争呜》)和《重提“独木桥”问题》(华东师大汪振兵先生文,刊于1998年第12期{探索与争鸣》)二篇大作都以升学率为中心论述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代表了相当一…  相似文献   

12.
1978~1987教育:拨乱反正、百废待兴 推翻“文革”中对教育的“两个估计”与恢复高考 “文革”中,对于教育著名的“两个估计”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是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经验交流     
《上海支部生活》2014,(8):29-29
在教育实践活动听取意见中,群众对公园管理和服务感受比较集中的是“不方便、不热情、不安全”的“三不问题”。对此,区绿化市容局通过日常管理“3+2巡查机制”,即针对“三不问题”即知即改、建立“公园管理者三级巡查制度”、建立“社会资源二级巡查制度”,提高各园管理和服务水平,减少了公园投诉量,得到游客好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台湾的高校升学率居高不下,几乎到了让人“疯狂”的地步。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2004年台湾高校录取率高达87.5%。而台湾教育部门2003年公布的一份资料竟称“,预计台湾2004学年大学录取率将为110%”。每年的六七月间,岛内各种各样的所谓“大学博览会”就纷纷热闹登场,好不  相似文献   

15.
《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2期)刊载了复旦大学教授浦兴祖先生的《为“升学率”声辩》一文,读后颇受教益。不过,对浦教授文中某些观点有些看法,现提出来,以求教于浦教授及同行。其一、浦文认为,“就目标而言,高中教育把‘向大学输送生源’作为自己的一种目标。只会有益无害。”从全文看.浦先生这里讲的“一种目标”,实际上指的是唯一目标.至少是最主要目标.我认为这种提法欠妥。首先.“高中教育”这一概念用在此处不够严谨.“高中教育”无疑是“高中阶段教育”的缩略语,而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6.
见习制度好     
张新实 《创造》2009,(4):89-89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提出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一制度很多人看是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有人还将之与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大学“扩招”延缓就业难的举措而类比。而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将成为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运》2004,(9):43-45
她自强不息,严谨治学,在勇攀科学高峰的征途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她信念坚定,为人师表,善谋实干,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她无私奉献,热爱生活,展现了当代知识女性的风采……她的名字叫刘三秋。在科学的登攀中奋发有为1977年,16岁的刘三秋高中毕业,正逢恢复高考制度。于是她“踏着时代的节拍”,顺利跨进了大学的校门。1982年,刘三秋毕业留校任教了。20岁就当上了一名大学教师,刘三秋感到十分自豪,同时也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那一段时间,刘三秋想了很多很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须有一瓢水。一个没有自己观点,人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随之进行着深刻的变革,由国家“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步走向市场”的方向转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复杂的心态,形成多元化的择业观。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是高校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40后”——社会有希望了 戴家干(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国家督学,1949年出生,1977年参加高考)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恢复高考为广大青年提供了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思茅民族中学创办于1982年,与思茅二中同一校园,实行一套领导班子,两块学校牌子,一支教师队伍的办学体制。1992年又增设高师预备班,成为云南首家“一校三制”的学校。建校12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790人,平均升学率88.6%;高中毕业生276人,平均升学率765%,最高年88.6%,其中,考入理工大学的占77.9%。他们中,有的在清华、北大、复旦、中山等全国重点大学攻读,毕业后有的赴外国留学深造,有的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教学硕果累累的思茅二中、民族中学被全区各族人民赞誉为“育风园”,多次受到省政府、国家民委、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