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当代世界中心与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发展与创新:21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德国、俄罗斯、法国、厄瓜多尔、印度和日本等6国的外方学者及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武汉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上,与会学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及前景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一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2002年1月25日—24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在北京主办了“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国际学术研讨会。黄宗良、李凤林(北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原驻俄大使)、张汉清、林助建教授等主持了研讨会。会议特别邀请了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罗·麦德维杰夫教授、德国民社党基本价值委  相似文献   

3.
谢尔盖·格拉济耶夫和德米特里·罗戈津领导的"祖国"竞选联盟,是一支由众多中左力量组建起来的临时竞选联盟,因其成员的思想观点和目标不同,从组建初就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性.伴随着俄罗斯新一届总统竞选运动的正式启动,该联盟内部出现严重分歧,最终导致"祖国"联盟分裂及格拉济耶夫被解职.  相似文献   

4.
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国际罗莎·卢森堡协会、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主办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协办的罗莎·卢森堡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1 1月 2 1— 2 2日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德国、日本、美国、法国、瑞士、俄罗斯、印度、挪威和奥地利等 9个国家的32位外国学者 ,以及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中国妇女报社等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新闻单位的 40多位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罗莎·…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之后,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借机实现了对中亚地区"军事介入"的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传统主导地位随之受到严重削弱.同时,中亚各国在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的社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杂志2002年第9期发表了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尤·瓦·阿鲁秋尼扬《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结构》一文。作者以在莫斯科市、萨拉托夫市及萨拉托夫州农村进行的社会调查为依据,论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各阶层人士的思想取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举办的"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2月13日在中央编译局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研究所、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人民出版社、山东大学等单位几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就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状况、经济形势、对外政策、社会思潮以及俄共的现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就在陈水扁紧锣密鼓准备"5·20演说"的时候,中共中央授权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5月17日凌晨发表声明(下称"5·17声明"),就当前海峡两岸局势及未来大陆对台政策阐述了大陆方面的立场。声明发表以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以海外舆论称"5·17声明"为"胡  相似文献   

9.
3月11日发生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恐怖袭击事件,目前已造成202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这起发生在欧洲本土的恐怖大案,不仅影响了3日后的西班牙大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如果说,"9·11"改写了美国的历史从而改变了当今整个世界格局的话,那西班牙的"3·11"恐怖爆炸事件,正显示着与"9·11"相同的效应。基地:转向欧洲?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即将到来,俄罗斯各党派为迎接选举而进行的组合过程正在进行。最近,笔者带着俄罗斯社会民主主义力量组合前景的问题,采访了前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俄罗斯社会党主席伊·彼·雷布金先生。  相似文献   

11.
朝鲜将往何去?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究竟怎样?六方会谈的前景如何?东北亚的区域合作将采取什么模式?这些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者瞩目的焦点。近期,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4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着重分析、探讨了这些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包括外交部前驻美大使李道豫、外交部前驻日大使徐敦信,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杨和美国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詹姆士·舍弗教授,美国区域安全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亚历山大·曼苏罗夫教授,韩国汉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郑在浩教授,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1月6日9时,由华东政法学院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和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青少年法律援助及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英“未成年人司法及法律援助研讨会”在上海市北苑宾馆隆重举行。来自英国救助儿童会的顾问、项目官员及中国10余个省市及香港地区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科研及其他单位从事未成年人司法及法律援助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5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改变了传统的研讨会模式,采用新颖的“参与式”研讨方式,气氛热烈,成果显著。研讨会由英国救助儿童会顾问提姆·付林教授、华东政法学…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价普京执政三年来的俄罗斯,俄社会各界人士众说纷纭。本栏目特编发两篇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俄罗斯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的文章,其中基于社会调查得出的 结论或许对研究俄罗斯问题的读者有所帮助。2002年10月21日,俄罗斯科学院综 合社会研究所所长、教授、俄罗斯社会学家协会第一副主席米·康·戈尔什科夫访 问中共中央编译局并作《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的报告。现将报告原文摘译 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中国古代有个传说,叫做"竹杖化龙'.。据《神仙传·壶公》载:汉费长房从壶公学仙,辞归,"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走势.它在政治上的后果是美国加快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进程,并使大国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9·11事件"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也没有动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航空业和旅游 业不断遭受重创。"9·11"、"SARS"、"伊 拉克战争"、"禽流感"、"恐怖爆炸"…… 接连发生的天灾人祸让航空业空前萧条。 尽管"高天滚滚寒流急",但就在"9·11" 事件发生前3天,却有一家航空公司逆风飞 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从一个仅有 两架租赁飞机的亏损企业,一跃发展成拥  相似文献   

17.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队伍、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方面从"夺权·革命"思维转变为"执政·建设"思维,树立新的时代观,真正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对财产个人所有权的肯定和保护,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多角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注意各阶层利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复活俄罗斯《独立报》2004年12月10日报道,11月29日,在有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的俄罗斯国防部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汇报,在萨雷萨甘发射场成功发射了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反导导弹"。他补充说,国防部将继续改进俄罗斯A-135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正如俄战略火箭兵一位高层人士向《独立军事评论》提供的消息所说,在萨雷萨甘发射场进行了A-135反导防御系统的试验。但具体是哪一种反导导弹,他没有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2004年5月7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提出了"北京共识".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全文发表了他撰写的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北京共识"的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那么,"北京共识"讨论的背景是什么?其实质和意义是什么?中国学者对"北京共识"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立场?对于其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俞可平教授.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问题》杂志2004年第5、6期发表了俄罗斯当代自由主义派经济学家——叶·盖达尔和弗·马乌联名撰写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与“世俗宗教”之间(自由主义的辩护)》。文章发表后在俄罗斯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布兹加林、亚·科尔加诺夫和列·格列布涅夫先后在该刊发表文章作出不同的回应。①这些文章又引起了进一步的争论。在这种背景下,《经济问题》杂志编辑部于2004年10月召开了题为“马克思的遗产与当代经济学”的圆桌会议,②邀请持不同观点的各派主要代表出席。杂志主编、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列·阿巴尔金主持会议。盖达尔和马乌的观点受到大多数与会学者的驳斥,也得到少数学者的赞同。众所周知,俄罗斯自独立以来,官方一直主张“非意识形态化”,俄联邦宪法明文规定,任何意识形态不得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遭到排斥,自由主义一度盛行。但如今,俄罗斯学者在探索国家发展战略之际,他们又不得不试图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学说中寻找方法。尽管与会的学者们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承认马克思的遗产今天仍有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苏联解体以来,在《经济问题》这样的主流学术刊物的主持下公开讨论马克思的理论遗产问题,在俄罗斯十几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本刊将连续发表俄罗斯学者关于“马克思的遗产与当代经济学”问题的争论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