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柴杰 《中国监察》2015,(2):62-63
在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集体观看了《廉吏于成龙》,引起舆论关注和群众热议。于成龙都有哪些事迹?除了清廉,我们还能在他身上学到什么?对我们有何启发?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这位300多年前的一代廉吏,感受他所遗留给我们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已; 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 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 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中央电视台虽播出许久,但这首主题曲仍时时在我的胸中激荡,于成龙那栩栩如生的形象仍时时感染着我。一个封建官吏,为官二十四载,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自甘淡泊,忠于职守,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  相似文献   

3.
《一代廉吏于成龙》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收视率创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剧收视新高。我也看了这部电视剧。一部电视剧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说到底,就在于它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对为官者以民为本、造福于民的急切期盼和对反腐倡廉、惩恶扬善的共同需求。感谢编剧、导演、演员和其他有关同志创作并推出这样好的文艺作品。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于成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历史人物。据《清史稿》记载,此人被康熙称为“天下廉吏第一”。在于成龙身上,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清正廉洁,自甘淡泊;…  相似文献   

4.
陈康祺 《政府法制》2012,(30):45-45
清代人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相似文献   

5.
行事凭天理良心,抚黎民万里蛮荒;书册外身无长物,康熙朝清官第一。这是后人为赞颂清代廉吏于成龙而写的楹联。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人,原为明朝贡生。顺治18年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偏处山隅,峦烟瘴雨”,传说北方人若去,“生还者十不一二”,亲朋劝他莫往,他变卖了部分家产,说:“吾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当时,罗城县只有居民六家,全住茅屋。县衙院中长满荒草,中堂皆为茅屋。于成龙从老家带去的几名壮仆,先后病死4人,剩下的大都弃他而去。但他“义不辞难”之志决不动摇,他堆土石为几案,在柱下支锅做饭,与百姓有盐同咸,无…  相似文献   

6.
被中央电视台强档推出的《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作者,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里人。20多万字的《于清端公政书》复印不起,王永泰就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地抄,两个月下来,手都抄肿了。卷稿子的纸没有着落,王永泰就厚着脸皮到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去,东要一本,西要一本。“故事不精彩,语言不幽默,谋篇布局不恰当,快不要拿到出版社去自讨没趣!”王教授一口气对初稿说了4个“不”字。一跃“农门”,二跃“工门”,三跃“官门”,人生中的三次飞跃,成就了王永泰的作家梦。  相似文献   

7.
于成龙是清代不可多得的清官,被康熙帝称为“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时成龙已45岁。柳州罗城,地处万山丛中,蛮烟瘴雨,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斗。于成龙至罗城县,县城居民稀少,县衙只有草屋三间。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招吏民百姓询问其疾苦,百姓深感父母官亲近有为,是值得交处的好官。当时,罗城匪盗猖獗,惊忧民众。成龙“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党的六中全会公报时,想起中央领导评价过的两幅古楹联,故抄录于此,以供探讨。一幅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县衙前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另一幅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在藩司大堂上张贴的楹联: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索;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两幅受到领导高度评价的楹联,给人很深的启示:一是它表达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民是官的衣食父母,官是民的个中一员。所以为官者绝不能欺压百…  相似文献   

9.
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这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真人真事编写的历史剧,再现了清代康熙年间一代名臣的光辉形象,对今人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被清政府聘任为广西罗城知县,当时他已45岁。据史料记载,罗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非常不便,而且刚刚经历过战乱,再加上当地的民族矛盾突出,各自占山为王,结寨对峙,难以管理。于成龙到任时县城仅有六家居民,没有城郭,没有县衙。到这地方做官…  相似文献   

10.
于成龙,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少有大志,自幼耕读,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清廉的美名。康熙皇帝称赞他说:“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  相似文献   

11.
勤俭忍三字为经;历五朝居官清正。这是后人为明代廉吏徐九思写的一副对联。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贵溪人。他为官清正爱民,后来因不顺从大贪官赵文华而离开官场。徐九思40岁踏入仕途,初任句容知县。到任后,他先仔细了解情况,然后着手整肃吏风。有个县吏手脚不干净,窃藏公牒并偷盖官印,被他当场抓获。这名县吏被审,一些人都来求情,说他只是因亲戚关系,为某人补公文办一件小事。徐九思坚持依法治此人“窃印罪”,使县里的佐吏“人人惴恐于法,不敢有所舞弊”,不再“擅揽词讼”。徐九思在句容任知县9年,不但清廉,而且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都知道…  相似文献   

12.
《南方周末》近期刊发报道《官员道歉十年史》,细数这十年来中国官员在公共危机中的道歉历程。特别在2007“两会”上,两位高官让民众着实感动了一把:一是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向百姓道歉。表示“愧对百姓”;另一件是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因为降低能耗未达标而向大会作了检讨。  相似文献   

13.
志行最修洁,入仕至为相,历时五十余年;天下数廉吏,流芳于竹帛,当推张公第一。这是后人为清代廉吏张鹏翮写的一副对联。张鹏翮,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进士,官至大学士。他少时读《陆宣公奏议》感叹说:“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决心学习前代贤哲。张鹏翮曾任兖州太守,居官“不受官属一钱,不取民间一物”。先后平反冤民30余人。当时,科场考试舞弊严重。康熙帝说,只有“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才能革去弊端。为此,张鹏翮当了江南学政。他铁面无私,严于查防,“矢志矢公,终其任无一幸进者。”康熙称赞说:“卿非常清操,朕甚…  相似文献   

14.
一生不忘细民苦;百姓拦路留清官。这是后人为颂扬中唐廉吏崔戎而写的一副对联。崔戎,字可大,博陵(今天河北定州)人。他由科举入仕,以关心百姓疾苦利害为己任,一有可能,就为细民办好事。在担任剑南宣抚使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废止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姜芋钱”,取消税外增税,使百姓负担合理,公私兼顾,获得百姓爱戴。崔戎关心细民疾苦,以在华州刺史任上最为显著。唐代中后期,吏治日趋腐败,官吏贪污受贿习以为常,不中饱私囊反倒显得不正常。按照惯例,华州专门“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崔戎到任以后,对这笔钱分文不动。他离任之时,为了革除官场这…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许多贪官纷纷落马,为人们所唾弃,但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在犯罪道路上愈走愈远而不自知。历史上,中国百姓一直敬仰、推崇清官。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清官廉吏。他们注重操守,志向高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其不但自身清正、家风严谨,而且执法严明、惩恶扬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现介绍古代清官廉吏的五则典故,以为当权者鉴。刘宠一钱汉代刘宠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从不收受贿赂和馈赠。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时郡内常遭水…  相似文献   

16.
以忠爱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出惊风雨;为生民请命,痌瘝在抱,警世诗成泣鬼神。这是后人颂扬唐朝廉吏、诗圣杜甫的一副对联,见于诗人故乡的河南巩县杜甫墓。杜甫生不逢时,“安史之乱”时,颠沛流离,艰苦备尝,逃难到了蜀中。唐代宗广德二年,经东西两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虽然有了个官职,但仍然俸禄菲薄难温饱。杜甫虽然穷困潦倒,身处逆境,却始终心忧天下,时时以百姓的悲苦为念,在《垂老别》一诗中他曾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一天,京都长安…  相似文献   

17.
择善而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落马下水”蜕化变质的一个沉痛教训,就是“上司搞得我搞得,周围搞得我照样”不能择善而从。择善而从,是古往今来一切正人君子、清官廉吏为人处事的一条重要准则。孔子在《论功》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强调要扬善改过,择善而从。在奴隶、封建社会的官吏中,贪赃枉法、巧取豪夺、醉生梦死、昏庸无能者比比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仍然不乏择善而从、奋发有为、公正廉洁的清官。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乐喜,一次有人送他一块美玉,他严辞拒绝。献工的人以为乐喜是怕…  相似文献   

18.
廖容标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鲁中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他对日寇作战英勇,对百姓关怀,被鲁中地区的老百姓誉为“菩萨司令”。作为他的部下,他那一件件传奇的故事,我至今难以忘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从抗日军政大学军事一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篇从头到尾,通篇说理的古代判词。作者是清代一位善于断狱的审官,名叫于成龙。清康熙十三年任广西省罗城县令,颇有政绩,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后迁升湖北黄州、武昌知府,再任福建藩司,两江总督。他所写的判词,由后人集为《于成龙判牍》.这是其中的一篇.该篇词是针对一个械斗案的判词.械斗俗称“打群架”,危害十分严重。往往双方死伤人员甚多,焚烧房舍无数。在封建社会中也是为国法所难容的。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福州)人,字元抚,号少穆。林则徐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更是著名的廉吏。 清廉之志寓于名中 1785年8月 30日子夜,在万籁俱寂的福州主营司巷的碎石街上,响起一阵压得很低的鸣锣开道声。原来这是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刚处理完繁忙的公务,离开衙门回府休息,为了不惊扰劳累一日已进入梦乡的周围百姓,他特意叮嘱减小动静,不要张扬。事情虽然不大,但福州百姓却为有这样体恤民情的“父母官”而深感高兴。就在这天夜里,私塾先生林宾日的儿子降生了。当夫人让他给孩子取名时,他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