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扫描“丁克”现象罗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一部分年轻又新潮的中国夫妇选择,它就是“自愿不育”。这种国外称作“丁克”(英文缩写DINK的译音,特指双收入、无小孩的夫妻)的潮流,否定了古往今来中国人公认的丈夫、妻子、孩子组成最标准的家庭结构,而对生育本身...  相似文献   

2.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3.
婚姻需要爱情,更需要爱情结晶。孩子是增进夫妻感情,让婚姻之舟顺帆满航的催化剂;没有孩子,婚姻路上便会少了许多欢乐,多了几多坎坷。当然.生活中也有另类.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只愿意享受两人世界的风花雪月,不愿意孕育新的生命来增添家庭生活的快乐,是谓“丁克”。当丁克的女人与不丁克的男人结合后,冲突便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巫山县张作英、冯友彩夫妇是特困家庭。妻子张作英守护“半植物人”丈夫冯友彩22年,撑起了一个破碎的家。她10多年来拼命打工挣钱。省吃俭用,为丈夫治病、还债、瞻养病重婆婆、送儿子读大学。虽然家境异常困难,但要强的张作英说:“我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  相似文献   

5.
据有关专家调查推算,我国人口不育率约为5%,按此计算,我国每年登记结婚的1000万对夫妇当中,就有近50万个家庭不育而无子女,其中许多家庭渴望拥有个孩子,于是就通过合法渠道领养了孩子。可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我国还有部《收养法》,更不晓得如何通过合法途径领养孩子。收养,必须经生父母双方同意来自山西农村的王慧和北京郊区的刘刚结婚后不久,便有了一个男孩刘小波。谁知,孩子刚满一岁,刘刚旧“病”但发,正经事不干,整日在外东游西逛,王慧多次劝告,也不见刘刚收敛。1997年春节前夕,刘刚因流氓罪被处劳动教养3年,王…  相似文献   

6.
“送子观音”梁惠珍李霞据有关医学资料统计,国内外育龄夫妇中患有不育症的占10%-20%。就中国的传统观念而言,夫妇婚后不能生育,很容易导致感情不和,家庭不睦。“中西医结合不开刀疏通输卵管阻塞疗法”的创立者是做了43年医生的梁惠珍。1954年,24岁的...  相似文献   

7.
家住河南省郑州市南阳路的李女士近段时间很是郁闷.自己的丈夫跟别的女人有了私情.可帮凶竟是一些专门替人说谎的“圆谎一族”。记者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号称“圆谎一族”从业第一人的李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青少年及其家庭美国大多数家庭是两代人的小家庭,即父母亲及其子女。美国现在大约共有6,190万个家庭。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家庭的规模都很大,一般家庭至少都有4至5个孩子。现在的家庭规模已经大大缩小,据统计,平均每家约为2.73人。有22.5%的家庭为单亲家庭,即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的家庭。造成如此众多单亲家庭,主要  相似文献   

9.
一年赚14万攒下10万,一对80后夫妇在网上晒起了“抠抠族”生活的帖子,引起众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种简朴到极致的生活了无生趣,但也有人力挺这种生活。认为勤俭是种美德。  相似文献   

10.
刘铭恒 《现代领导》2007,(11):44-44
生活节奏紧张,“没有时间读书”已成为不少国家国民学习的通病。2004年秋,日本影响最大的媒体《读卖新闻》社在全日本开展一次“读书”大调查.将近50%的人回答“没时间”。法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54%的人称“没时间读书”。今年.俄罗斯文化和大众传媒部长索科洛夫通过调查说:“近25年来.俄罗斯人对阅读的兴趣逐步降低,如今已达到可怕的地步。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80%的家庭都酷爱阅读,  相似文献   

11.
李成涛  章迅 《人大建设》2007,(12):31-33
近年,我国的离婚率迅速攀升。据官方统计,2002年-2004年,全国民政部门每年分别办理离婚登记117.7万对、133.1万对和161.3万对,增长率分别为13.1%和21.2%。来自司法部门的统计表明,我国16岁以下离异家庭子女目前已超过400万人,占未成年人总数的1.05%,而且单亲家庭子女的犯罪率正逐年升高。专家呼吁,必须想办法把“突飞猛进”的离婚率降下来。而“冬眠离婚”,就是一种通过挽救婚姻从而降低离婚率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2.
所谓“啃老族”.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成年之后仍“吃定”父母的人。两年前.“啃老”一族刚在媒体上露面的时候.以为“啃老”现象不过是少数子女一时的意气用事。澎’想到。两年过去,“啃老族”还真成了气候,队伍有越来越壮大之势。有研究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从失业“啃老”到买房“啃老”.“啃老”一族渐成社会病。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妇运》2010,(3):37-40
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2008年湖南省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达120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0.50%。这个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丈夫在外务工,他们的妻子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留守妇女”。据统计,全省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约253.4万,占农村已婚妇女总数的30.60%。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保安》2006,(14):37
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中,丈夫是天,孩子是宝,那么妻子、母亲便成了餐桌上的“清洁员”。很多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以后,体形都会发胖,而到了四五十岁后,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与她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大多数当妻子、做母亲的人都有这样的传统习惯:将好吃的、有营养的食物留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而自己常常把丈夫、孩子吃剩下的饭菜填进肚子。丈夫喜欢吃什么、孩子喜欢吃什么,她如数家珍,而自己喜欢吃什么却不知道,也没想过。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多数女人都是这么做的,似乎天经地义。然而,你们却没有想到,这么长…  相似文献   

15.
“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了轻松、自由、叛逆、胆识、勇气……总之,那是一种前卫的家庭形式.选择“丁克“,即选择了一种更为自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7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人口膨胀的压力,中国将计划生育列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如今,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统计,目前全国有7000万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出现,引发了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人们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独生子女能够适应社会吗?独生子女是“问题子女”吗?有人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是“问题子女”。这种说法并非中国人的专利,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国家里,从一开始都是被当做“问题儿童”来研究的。100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曾经提出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上海的年轻男女中,教育程度高和经济收入高的“双高”人士,对生第二个孩子的兴趣最大。不仅是上海一地,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地的白领阶层,想拥有第二个孩子的人比希望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多34.6%。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题为“80年代独生子女的孤独与亲情”、有6007名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独生子女参加的调查显示,61.3%的人认为,与以前那种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传统家庭模式相比,独生子女更孤独寂寞,幸福与哀伤很难与人分享;66.9%的人希望或曾经希望家庭中有兄弟姐妹能与自己做伴。可能正是因为对孤独深有体会,46.1%的人表示,自己想生两个孩子。《中国女性》杂志联合新浪网推出调查:  相似文献   

18.
《政策》2008,(2):61-61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张家团在2007年1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载文中谈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平均每年因旱损失1.1%.约为3000亿元,重早年份则高达2.5%-3.5%。”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运》2006,(6):17-18
宝安区是深圳市的工业基地和西部中心,经济总量大,人口众多,也是外来劳务工集中的地区。全区525万人口中,女性占255万。2004年,宝安完成了城市化转制工作,成为了没有农村的城市。结合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宝安区各级妇女组织深入开展“美德在我家”活动,实现了读书进家庭、美德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进家庭、“双合格”活动进家庭等“四进”家庭,全方位打造美德之家、文明之家,推动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一、读书进家庭,全面提升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据公安部门的统计,在宝安255万妇女当中,约有75%的妇女是初中以下学历水平,这无疑成为创…  相似文献   

20.
9年前,上海针对外来族施行的“蓝印户口”制,在当时曾领一代潮流,显示着大都市的宽广胸怀。如今这一制度不得不停止了,因为“申办人员增长过快,超过申办控制总量,而积压待办的数量过多……”然而,每年约23万人的递增却丝毫没有减少,可以预见,“外来军团”不得不又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