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顾育豹 《党史文苑》2007,(12):46-47
1979年,笔者曾在昆明军区围防话剧团从事编剧工作,了解了我军首部反映淮海战役题材的话剧的创作全过程。 邓小平指示:创作一部反映淮海战役的大型话剧。 1950年秋,重庆解放还不满一周年。曾任刘邓大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指示西南军区文化部长陈斐琴写一部反映淮海战役的大型话剧,并尽快在军内外上演。  相似文献   

2.
1979年,我曾在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从事编剧工作,了解我军首部反映淮海战役题材话剧的创作全过程。邓小平点题,拉开创作帷幕1950年秋,重庆解放还不到一周年,曾任刘邓大军政委、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指示西南军区文化部长陈斐琴要写一部反映淮海战役的大型话剧,并尽快在军内外上演。雷厉风行的陈斐琴部长决定立即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3.
1949年2月11日,中央军委指示:“在渡江战役期间,照旧行使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5人组成,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为常委。”这就为渡江战役胜利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1949年1月10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华野后勤部长刘瑞龙在萧县蔡凹,收到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亲笔信:“瑞龙同志:送来联合支前各件,均已阅悉。我完全同意该会所作各项决定.请即依照执行。”短短数语,反映出淮海战役总前委对刘瑞龙的信任、支持和鼓励,也展示了刘瑞龙为夺取淮海战役胜利付出的辛劳和心血。  相似文献   

5.
正决战淮海,总前委驻扎文昌宫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对于这次战役,国共双方都非常关注。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曾几次强调此战实为国家存亡的最大关键。毛泽东也明确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及全国局面基本可以解决。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正式打响,这也标志着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的正式开始。在淮海战役期间,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先后进驻濉溪县临涣集的文昌宫、韩村镇的小李家村和萧县蔡洼村,在淮北这片热土上,运筹帷幄,度过了50个永载史册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14,(1):34-34
在永城市西南部20公里处,有一个集镇叫裴桥。1948年11月3日上午,一行人从裴桥西北方向走来,他们就是邓小平、陈毅、张际春、陈赓等中原野战军首长以及警卫人员。他们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裴桥会议,为淮海战役60万大军的后勤保障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在徐州周边地区进行时,江苏、山东人民踊跃支前,为我军取得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淮海战役移师陈官庄地区后,商丘随之成为支援前方的最重  相似文献   

7.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与淮海战役宁志一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战前,国民党军总兵力达80万人,装备也好;解放军总兵力约60万人,装备较差。毛泽东将战役喻为“一锅夹生饭”,是说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战役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8.
正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4.35万人,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常委,粟裕、谭震林为委员。但是,从淮海战役的策划到实施,粟裕多次提出重要建议,对于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战役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接受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关于“乘胜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此时,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而两大野战军会合以后的指挥问题,则成为中央军委面临的一个难题。10月31日,粟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纪念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的伟大胜利,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战斗英雄们的革命精神,1959年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馆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东麓,占地79万平方米,由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碑林、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徐州双拥展览馆、徐州国防教育馆、青年湖等组成,是历史内涵深刻、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色优美的革命纪念地和风景游览区。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之前,在淮北大地上进行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的战役。由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筹划,卓越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歼敌55.5万人。战役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歼敌之多,都是世所罕见的。在中国人民战争史和世界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北市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也是总前委所在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著名的双堆集歼灭战,就在我市濉溪县双堆集地区进行,人民解放军经过23天艰苦卓绝  相似文献   

12.
《广东党史》2013,(9):2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6个师55.5万人(包括起义部队在内),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13.
1948年12月,正当淮海战役激战正酣时,毛泽东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就突破长江天险、解放南部中国反复磋商。另一个震撼世界的战略行动在频繁的电波中酝酿成熟。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淮海战役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可喜成果,现综述如下:一、关于淮海战役研究的概况1988年,值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等6家单位于10月23日至28日在徐州联合召开了“纪念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大会论文的作者,多学科、多视角地研究淮海战役,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巩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会议领导小组成立了编委会,会同(淮海论坛)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了(纪念淮海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专辑)。这是迄今为止研究淮、海战役内容较为全面、水平较…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5,(10)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彻底地、完整地贯彻与实施的必然结果,是党的群众路线成功运用与贯彻的体现。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和战役实施的过程中,中央军委和各级党委都一直十分重视后勤和支前工作,发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对粮食、民工、交通、弹药、被装、医疗、兵源等重要问题都做了详细具体的安排。"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党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以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为指导圆满完成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又一次伟大战役。战役自1949年4月20日20时发起,至6月2日止,历时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划江而治"的阴谋,宣告了蒋介石集团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谱写了人类正义战争史上的又一恢弘乐章。安徽是渡江战役指挥中心所在地。早在1948年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安徽萧县蔡洼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渡江作战计划,1949年2月淮海战役总  相似文献   

17.
将帅协谋,在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上坚定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淮海战役能够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战役第二阶段打黄维兵团方针的形成问题上。随着淮海战役的逐步展开,打黄维兵团这一方针的确立,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与淮海总前委和华东,中原野战军首长之间,有一个研究商榷、集中决策的过程。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超过国民党军,而且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国民党军。根据形势的这一变化,毛泽东于11月7日20时,即淮海战役发起后的第二天,向华东、中原野战军首长发出了一份电报。值得指出的是,这份电报除提出华野、中野在淮海战役的第一仗中应力争歼敌二十一二个师外,还初步提出了扩大战役规模的总体设想和首次提出了打黄维兵团的问题。电报指出:如淮海  相似文献   

18.
杨飞  乔海东 《世纪桥》2012,(24):45-50
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它沉重打击了藏军的反动势力,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和西藏上层分裂主义势力以武力阻止解放军进入西藏的企图,为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的签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少奇曾评价说: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邓小平也认为:此战“获得圆满胜利,对于解决整个西藏问题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从战役的准备到发起,再到取得胜利,邓小平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是淮海战役胜利65周年。笔者因为工作之需,有幸参与电视文献片《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纪实》的摄制,对淮海战役民工支前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在此,谨以以下几段采访散记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0.
正以少胜多创奇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拉上帷幕,国共南线战场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便开始了。毛泽东绝不会给蒋介石把分割区连成一片的任何机会。这是国共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是两军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的决战。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是如何提出的淮海战役战略决策同毛泽东的战略奇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