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留日立宪派的理论贡献陈宇翔翻开辛亥革命的发展史,一个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是,革命派的民主共和理想要比立宪派的君主立宪幻想进步得多,而且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和立宪派奔走呼吁的立宪运动的失败。但历史是复杂的,它同时还向我们揭示了...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在当前世界货币金融活动中,很多国家或地区的纸币已经明显地与黄金脱离关系。这种现象业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对它的解释却众说不一。传统的看法,认为纸币只能是黄金的符号,不可能脱离开黄金而独立存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是货币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纸币时代,纸币已不是黄金的符号,而在独立地执行着货币的各种职能。前一种意见以引用马克思的货币定义为依据,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不是商品,不能独立地充当货币;后一种意见是从当前现实出发提出的看法,但未能由理论方面加以进一步论述。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并试图对货币的新形态——独立的纸币形态作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清末的宪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改弦更张,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改革。从1901年的“新政”开始,进而发展到1906年的“预备仿行宪政”。可以把后者称为宪政改革。在宪政改革中,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模式,即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种选择与清王朝的存亡和清末政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其前因后果,内容实质,重新估价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改革,并进而加深对辛亥革命的必然性的认识。 一 内忧外患中的选择 清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宪政改革,并选择日本模式?不少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剖析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动因,如拉拢立宪派、消弭革命等等。本文认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十九世纪末叶,随着印度茶业的发展,英国殖民主义者力图将印茶打入边茶市场,通过印茶的渗透,企图在经济上掠夺西藏廉价的珍贵药材和工业原料;在政治上排斥川茶,离间汉藏感情,截断自古以来内地与西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而实现其把西藏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重大步骤。印茶侵销西藏一开始便成为政治上十分敏感的问题。早在光绪十二年,驻藏大臣色楞额便认为印茶侵藏,后患无穷。此后不少封疆大臣具奏陈述印茶侵藏的种种危害,因而引起清廷的密切关注,以致在清代末期四川、西藏地区均掀起一场抵制印茶侵销的斗争。在一个时期,有效地拒印茶于国门之外,在中国近代反对殖民主义侵略史上写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