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工作单位,他是一位好领导、好干部,在社会,他是一位好代表、好党员。他以自己的坦诚、务实、创新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他就是南开区人大代表、城建工委委员,天津市劳动模范,南开区环境保护局局长毛利。  相似文献   

2.
1962年的一天,卓玛丽华出生在甘肃省夏河县一个藏族家庭。这时,他的父亲黄建功(丹正加)已经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平叛中牺牲九个多月了。他成了烈士的遗孤。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后来,长大的时候,他来到父亲的坟头,给父亲倒上一碗酒,给自己倒上一碗酒,两人里外默坐、相对无语的时候,他知道了父亲坟碑刻石的时间,1962年3月26日,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生日。  相似文献   

3.
1960年,田俊华出生在呼市土左旗沙尔沁乡伍把什村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担任过村民办小学教师,曾在呼市园林处一苗圃当过临时工。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铸就了他百折不回的性格和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改革开放为田俊华提供了一种机遇,艰苦的打工生活开拓了他的视野,他从正面汲取了养分,从而在以后的商海大潮中成了一名风口浪尖上的能人。  1986年,对田俊华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也是他生命中最大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南来北往的许多朋友。几年里,他连续迈了几大步。  第一步,他先挂靠内蒙古军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安》2012,(2):53-53
有一位主管很有能力,他负责的项目很受推崇。有一年他得到了大奖,一开始他还很快乐,但过了个把月,却失去了笑容。他说,部门里的同事,包括他的上司,都在有意无意间和他作对。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热血男儿。 1963年,在他不满周岁、蹒蹒跚跚学走路的时候,一场重病夺走了他终身站立行走的权利,一副拐杖、一部轮椅伴随着他的人生; 197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大连市第一重点高中,可时隔不久,竞以“身体不符合高考条件”为由,被校方劝退辍学;  相似文献   

6.
他,曾是一名令人羡慕的大校军官,曾是一名多次被军区、省、市表彰的先进典型。他勤于学习,廉洁奉公,开拓进取,在统战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一流业绩,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充分展示了统战干部的良好形象。他,就是江苏省南通市委统战部调研员沈国栋。  相似文献   

7.
案情:张某被某保险公司聘为某市一区的保险代理后.双方签订了代理合同,公司向其宣布了代理管理制度、业绩考评办法,并与其约定了底薪和奖金。工作一年后,公司见其业绩平平,和其终止了代理关系。张某认为公司给他规定了规章制度,给他发了工作证,他是公司的一员,他接受公司的管理,从事公司规定的有报酬的劳动,他与公司形成了劳动关系,遭遇辞退应当给予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8.
刘明森是从企业干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到区委常委岗位上来的,他凭着基层的工作经验,加上扎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开拓的理念,使统战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上了一个新水平,有了一个新面貌。他曾援藏3年,以他朴实的作风、真诚的工作赢得了藏区百姓的拥戴。回来后,他被委以重任,身兼塘沽海洋高新区工委书记、  相似文献   

9.
龚文 《浙江人事》2006,(5):21-22
每一份琐碎的工作,他都能做得有滋有味;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他都能做出精彩与不凡;他以他的任劳任怨,他的真诚。他的奉献,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建设者的奉献之歌。2004年1月,他被国家人事部、建设部评为先进工作者,2005年4月。被评为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就是舟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秀仕。  相似文献   

10.
朵西亚 《台声》2013,(3):98-99
第一次看到他,是很有趣的。 那是一个很安静的艺文活动。 当他与朋友走到我身边坐下来之前,像是有一台无形的扫描机,清楚的具象:超高的身形、很短的发型、一身轻便的运动服、脚上是一双凉鞋,他放下一只大背包。他是这场合里我不曾见过的“陌生人”,且年纪很轻,像学生。他说他不是学生,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相似文献   

11.
他没有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也不曾经历过鲜花簇拥的动人场面。但从一桩桩、一件件平凡小事中,从一块块、一面面奖匾、锦旗上,却体现了他人生的价值。领导说他当人大代表称职,群众称他为“贴心代表”。他,就是柘城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夏广涛。  相似文献   

12.
闵行区人大代表沈好弟在梅陇镇可谓家喻户晓。群众熟悉他、敬重他、称赞他。沈好弟原名沈江。今年51岁,80年代起就当上了华二村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呆就是20个春秋。早年他是本村的赤脚医生,由于医德好、技术高、人又热心,远近百姓都喜欢找他治病。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处处为民着想,办了数不尽的好事和实事,百姓们打心眼里感激他,并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弟。就这样,好弟叫出了名,竟成了他真正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头回见泥塑艺人双起翔,我便被他那满头银发和长长的白胡须给震住了。他的形象如同他塑造的脸谱一样美。他打造了一个泥塑世界,同时也打造了自己。于是,我请他与脸谱合影,拍下了对他的第一感觉。自认识以后,我便一次次地拜访他,试图走进他那个独有的、美的世界。一回生,  相似文献   

14.
帮登情未了     
潇琴 《福建乡土》2012,(5):63-64
侯炳辉早就铆足了一股劲,想将自己的传奇经历和帮登的历史写成一部长篇传记。他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有一叠的故事要讲。这位地道的闽南汉子,却有着北方人的禀性,豪爽、耿直、坦率、吃苦耐劳。他写传记,仿佛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知。侯炳辉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位农民的儿子,贫寒的家世,是他最早的磨难。注定了他要打着龟裂的赤脚,走在人生最初的严冬。这一切,让他感到生存的艰辛,也让他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只有小学毕业的他,为了谋生背井离乡,自学成才,学习了多种的谋生技能。尽管如此,他依旧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却不能摆脱难以温饱的命运。面对困境他痛并快乐着,苦且生活着。正当他风华正茂,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席卷全国,他也被不知不觉地卷了进去。  相似文献   

15.
王如龙 《今日海南》2007,(11):42-42
他曾是一名部队副团级军官,脱下军装后成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从部队到地方,从军官到公务员,凭借着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军人本色,爱岗敬业的他很快实现了角色的转变。他,就是海南省旅游局主任科员、共产党员邹贤锋。  相似文献   

16.
当班长严于律己张作典今年54岁,90年代初出任商丘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他一上任,就把全部身心倾注到统战事业上,统战部成了他的家。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他的思维,他的行动,他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统战工作上。他身患颈椎骨质增生、脑血管硬化、...  相似文献   

17.
刘嘉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1949年,他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谢绝了组织上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河南省平顶山农村老家务农。1988年,他做出惊人之举,把自己企业的150多万元资产无偿捐给村里,1990年,78岁的他加入其产党。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现在,这位昔日的百万富翁和全国劳模,仍住在破旧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1998年,杭州的一位律师知道了他的经历后深受感动,连续11年为素不相识的他汇款。 一位住茅屋的百万富翁、一位83岁时当选的全国劳模,一位96岁的老人,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汉代更始年间,天下大乱,有一个人叫刘平,带着母亲逃难。一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一天,刘平把母亲藏在一个低洼地带,一个人出去找吃的。结果,一伙饿贼抓住了他,要把他煮着吃了。他连忙跪地恳请贼们放了他,并且立誓说,如果能放他回去,让饥饿的母亲填饱肚子,他一定会回来,决不食言。群贼怜悯他的一颗孝心,放了他。刘平找到吃的并伺候母亲吃饱之后,便把刚才发生的一切票告给母亲。然后,拜别母亲,真的走了。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刚46岁的高国昌,却已经从事文化艺术事业整整35年了。30多年来,他耕耘不懈,以执着进取的精神,走出一条艺术事业成功之路,奏响了一曲当今改革时代的强音。高国昌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酷爱文化艺术,12岁开始拜师学艺,吹、拉、弹、唱无一不学,显示出他的艺术天赋。当时,因为家境贫寒,他只有用自制的各种乐器和杂技道具到野外苦练基本功。后来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和豫剧团,成为一名好弦手,他的三弦独奏,场场博得听众的赞扬。为了能真正把魔术杂技艺术学好学精,他吃尽了苦头。特别是在学习吞剑时,他到铁铺里打造了一把…  相似文献   

20.
洪静 《当代广西》2008,(18):30-31
他是文盲,却写出了三本书;他不懂乐谱,却成了一名歌手;他双腿残疾,却行遍大江南北;他是柳州人,却成了东莞“城市形象大使”。他头上还有很多耀眼的光环:“轮椅歌王”、“轮椅诗人”、“轮椅才郎”……他的名字叫黄任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