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场小人     
孔子曰:“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说小人是在私利驱使下损人利己,凸显邪恶。君子一旦被小人缠上,就似掉进黏糊糊的油沥池,甩不掉、抹不去、擦不净……如《水浒传》中的杨志被小人牛二黏上,一怒杀了他,虽被公认是为民除害,结果自己还是丢官坐牢、落草为寇。  相似文献   

2.
南方朔 《南风窗》2012,(21):93-93
一个无阶级的平等社会是不可能的梦想,中国人不要再做这种梦,中国人要做的是理想的精英社会之梦!以前我读了两汉早期思想家贾谊的《陈政事疏》,后来又回头读了《周礼》,才发现日本当年武士阶级的切腹,其实是源起于中国的周朝。周朝时,周公制礼,奠定了人类最早的统治哲学与制度。它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统治阶级,另一类则是被统治阶级。对于被统治阶级,要用法来约束,而对统治阶级,则要靠礼。周朝所谓的礼,不只是礼貌、  相似文献   

3.
唐昊 《南风窗》2013,(6):37-41
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甚至自身演化为特殊利益集团,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并非无可避免的现象。毋庸讳言政府的自身利益,但也要通过法律明确政府利益边界。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相似文献   

4.
苏少鑫 《南风窗》2014,(24):58-59
<正>行政部门立法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这一被概括为"开门立法"的现象,在当下中国已然十分普遍。但广州这座一直被视为开风气之先的城市,展示了它与众不同的社会活力。10月30日上午9时30分,中山大学"百年红楼"马丁堂。一场"在规范与激活之间:社会治理创新论坛"正在举行。会议汇聚了30多位来自广州各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学者、律师、人大代表和媒体人。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近日在广州公益圈及媒体引起广泛争议的《广州市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工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细则》),这份征求意见稿早在10月16日就已经在广州民政局  相似文献   

5.
张慧瑜 《南风窗》2014,(21):84-86
相比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地图中,中国作为一种前现代的主体出现,片中空间或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庐山恋》),或成为黄土地式的乡土空间(《芙蓉镇》、《红高梁》),或成为西方镜像中的他者(《红河谷》)。而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叙事中,一种新的社会主体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1988,(4)
如果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来为人所不齿的话。那么,"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又如何呢?比如"以工人之心,度农民之腹"、"以个体户之心,度国营职工之腹"、"以群众之心,度领导之腹",即以此职业,度彼职业:以此角度,度彼位置由此一来,上下左右,各行各业也许可以得到一定的沟通、理解了,这也就是本刊最新栏目--《将心比心》的宗旨首期《将心比心》刊登出两位不同职业的人对各自工资收入和社会福利的看法,其中,同是拿剪刀的外科医生和理发师的看法较为典型。我们姑且以"剪刀"效应为题,从下期起继续进行讨论,欢迎读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三十一)  相似文献   

8.
彭兴庭 《南风窗》2007,(21):10-10
"承认的政治",概念源自加拿大学者泰勒《承认的政治》一书。在"承认"主义者们看来,当代社会的各种斗争,如果恰当地加以理解的话,都可以视为"为承认斗争"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承认不外乎有三种,一是得到家庭的承认——爱,一是得到法律的承认——尊重,一是得到社会的承认——声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差别而衍生的社会分化本有其毋庸置疑的合理性,但是历史和现实的长河却往往不是将其发挥到极致以致性别歧视、种族迫害等,便是矫枉过正地声称一切差别均已消除。自由主义的近代潮流衍生的特殊主义是现实政治纷争的一大课题,但是比其更隐晦而广泛的灾难却是发生在自称"社会流动性"可以消除一切阶级分化的社会形态里。面对普遍的不公,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流动性的局限,揭穿其背后所隐藏的阶级压迫的本质,是解决所有这一类问题的最基本开端。  相似文献   

10.
有群学者在某地体验生活。一次外出活动,错过了班车,一个个精疲力尽地走在漫长的公路上。时而有各式各样的卡车擦身飞过。唉!一班文化人,怎好开口?又如何开口拦得住一辆“顺风车”? 幸好这班文化人之中有位出身低微的学者,当知青时,他曾长期只身出入于深山大岭之中,七十二行做过数行。此时,又一辆卡车驶过,他冲出马路,扬手疾呼:“喂!卡佬(对司机的称呼)兄弟,载上我们这班傻仔啦!”卡车只得在他面前刹住了,继而他一连串地抱怨,骂班车之如何不为人着想,骂路之难行,骂天时之冷热,骂天、骂地、骂娘……又称卡佬  相似文献   

11.
叶雷 《南风窗》2011,(12):96-96
好奇心使然,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对"真相"充满了渴望。"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们,现在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想不明白;但公众更想不明白,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本应在各方面都充当表率,但为什么总是和"垄断"、"腐败"、"推高房价"、"与民争利"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呢?真相究竟是什么?在《央企真相》一书中,作者《、中国石油报》总编辑、副社长邱宝林,以他熟悉的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为主脉,用央企改革过程中大量生动鲜活的故事,还原"新央企"的真实面目,解读央企改革重组的大命题,评述对当前存在纷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3,(14):88-90
无论是"失意者"还是"既得利益者",都在心理上共同制造了"乱"的假想敌,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看成是假想敌来临前的征兆。然而,这并不是这个假想敌即将到来的证据。最近,有媒体的声音,要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嗯。有些网民是要教育教育一下。这个声音概括了大家都体验得到  相似文献   

13.
追债有方     
随着门嘭地一声崩开,一条大汉怒气冲冲地闯出来,边走边骂!“你们太不讲理了!欠人家的钱还嘴硬!以后不跟你们做生意了……”屋里一串吼声也冲了出来: “你们的货卖不出去又有什么办法?还压着我们的仓位呢!要不就退货……”小林站在一边,揉着刚才被撞痛了的肩膀。她身材不高,斯文恬静,是刚到药厂办公室工作不久的大学生。这次药厂派她到这个外地医药站催一笔施了半年还没付的货款。头一天出马,便  相似文献   

14.
怨自己     
鲁迅的母亲说鲁迅“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我不知道鲁迅骂完人之后会不会后悔?也许不会.他临死前仍是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而我骂完人之后经常很后悔。前几天写了一篇骂余秋雨的文章,现在看来觉得真是无聊。我为什么要骂他呢?是因为晚饭后犯懒。没出去散步,而是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就看到了他,就想起要骂一骂他。这种文章能有什么好效果吗?  相似文献   

15.
李北方 《南风窗》2013,(5):96-96
谁是新工人?理论界在追问这个既是社会结构的也是理论的问题,《南风窗》也在2012年参与了讨论。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本书,它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或更准确地说,本书要回答的不仅是"谁是新工人"这个问题,它要回答的问题还包括:"新工人是什么样的"。本书的作者吕途是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她的工作就是与新工人群体打交道,在某种程度上她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这种身份决定了她的视角和工作方式,作者主要以白描的和直接记录的方式呈现下了新工人的生存现状:工作与流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来信     
邓聿文 《南风窗》2012,(13):12-12
中国人有"仇富心理",其中一个著名的论调就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多以儒家治国,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农抑商,谋取经济利益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话说回来,封建社会的人就一定"仇富"吗?不见得。早在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就第一次单设《货殖列传》,自序十分明确而简要地道出了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似文献   

17.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在我们这个流行乡愿、惧官的社会里,对既有体制的"服从"即便不被视为美德,也会被当作生存法则而反躬践行。而即便抱持常理的"不服从",也往往会被视为"逆上的异端"。"公民不服从"是美国作家梭罗开  相似文献   

18.
来信     
《南风窗》2012,(13):12
中国人有"仇富心理",其中一个著名的论调就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多以儒家治国,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农抑商,谋取经济利益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话说回来,封建社会的人就一定"仇富"吗?不见得。早在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就第一次单设《货殖列传》,自序十分明确而简要地道出了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似文献   

19.
高启雯 《工会博览》2005,(19):77-77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瞬之间,又到“秋风起兮白云飞”的秋天。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颂秋、悲秋,从汉代刘彻《秋风辞》、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竣青的《秋色赋》,描绘秋色,抒写秋感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20.
陈中 《南风窗》2010,(10):2-2
<正>25年前,1985年4月,《南风窗》创刊。其时,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正在探索中试步前行,因"启思想之窗,搭沟通之桥,吹清新之风",《南风窗》被读者称之"华不失实,活而不邪","带来一股新闻改革、观念更新的清风"。创刊伊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