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再论所谓的"重评斯大林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俄罗斯是否存在"重评斯大林思潮",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从俄罗斯近年出现"斯大林热"的社会政治背景出发,通过对俄罗斯学术界有关斯大林问题研究情况的概述,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教科书在此问题上总体倾向的分析,以及就俄罗斯近年涉及斯大林问题的历史出版物在宏观数量方面的总体把握,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官方和学界在主流上不存在"重评斯大林"问题;同时认为,评价斯大林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应坚持俄罗斯民族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彭强 《南风窗》2010,(7):96-96
真实的历史一定是延续的历史,割裂的历史一定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就如我们把新中国和旧中国全然割裂,结果胡适之、钱穆这样的文化人就从我们的历史中消失了,以致近年我们还在补课。对西方历史的认识也一样,今天大多数人说起中世纪都是"黑暗的",的确,天主教的政教合一、高度人身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多讼可兴医     
《南风窗》2015,(15)
<正>我听好几个律师讲过,当事人是律师最大的敌人。初次听到这种说法时,我感到有点困感,当事人和律师之间的关系,就像顾客和老板一样,来客人了,老板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后来想明白了,律师为了避免各种负面后果,的确得首先重点"防范"自己的当事人。律师既可能因为当事人的念头突然发生变化,解除委托而一无所获,也可能因为当事人投诉乃至起诉而陷入麻烦,最危险的则是一些违法勾兑的内幕被当事人"出卖",锒铛入狱。律师和医生等其他职业一样,都讲究职业伦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4,(12)
<正>应该根据"一个社会产生的需求,塑造的国民性格",而不是"满足当时人们需求的效率"来评价一个社会的好坏。市场经济的未来,肯定不仅仅是一场资本的盛宴。中国的未来,企业家不应缺席。在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在邓小平第二次南方谈话之后,都没有人能预见到中国的未来会是现在,可能很多人看清楚了方向,但是中国市场化转型之快和面临的问题,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称中国的市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0,(8):31-31
<正>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医疗费用的上涨,人们对终身医疗险的需求越来越大。通常,有些人在购买医疗保险时会有这样的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越来越需要医疗险的保障,然而市场上大多数的医疗险只保障到60岁左右,偶尔有公司推出"终身医疗险",保费也都很高。那么,到底有没有"价格低廉、保障长期"的  相似文献   

6.
何处觅乡愁?     
石破 《南风窗》2014,(3):7-7
<正>我们过春节,其实是在寻觅乡愁。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人膏盲。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胡斐用瑞士方言把这种病症命名为"思乡病",并把它"翻译"成了希腊语:他把希腊语中的"nostos"(意思是"回家")和"algos"(意思是"痛")这两个单词组  相似文献   

7.
南方朔 《南风窗》2010,(21):94-94
<正>全球最早对"时髦"(Fad)现象作研究的乃是美国前代学者鲍加德斯(Emory Bogardus)。他在1915至1924年间,每年找100人问他们当年最时髦的5件事。他的10年研究,方法上并不严格,但结论却极精彩:(一)绝大多数"时髦"事务都是朝生暮死,能撑过3年已经极稀少,那个时代只有"男子腕表"取代了"链表"而留存下来。(二)因此,人们所谓的"新鲜事",其实是很可疑的。它初起时很能吸引人,造成"羊群效应",大家都一窝蜂地凑热闹,但因为新得没什么道理,于是很快就冷了下来。鲍加德斯的早期研究,其实已碰触到了今天所谓"创新"这个问题的根本。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可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王栋 《法制博览》2015,(6):86-87
抽象地论及刑讯逼供,几乎无人质疑禁止刑讯逼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然而,在具体情境中,大多数人会以排除重大公共危险、挽救无辜生命为由,允许或宽容以营救为目的的刑讯逼供。从根本上而言,多数人对刑讯逼供表现出的"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态度是以功利主义为逻辑进路。在法治国家的视野之下,禁止刑讯逼供不应存在任何例外情形,即使以出于营救为目的的刑讯逼供也是法律所禁止的,经不起法治国家原则的检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由对抗转为对话,由紧张转为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国内外报刊上出现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淡化",或"非意识形态化"的提法。如果从表面上看,这些提法似乎还有点新意,有的文章还把这一论点肯定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演变的基本趋向与特点。"也有人说;国际关系紧张往往与意识形态斗争激化同步,当国际形势缓和时,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淡化",日益减弱甚至不起作用。因而为了缓和国际形势就不应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甩与斗争。但结合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去年  相似文献   

10.
邓晓芒 《南风窗》2010,(9):93-93
<正>30年前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面谈到世界各民族的童年有的是"野蛮的儿童",有的是"早熟的儿童",希腊人则是"正常的儿童"。当时很自然地就把我们中华民族归入了"早熟的儿童"。后来听说张光直先生把中华文明"正名"为正常的文明,希腊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特例",这是把早  相似文献   

11.
几乎每一个80后小时候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长大后最想做什么?"在众多的答案中,一定会有很多人的回答是"医生"!如今,这些曾经拥有医生梦想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不少人圆了"医生梦".只是,老天与他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他们干上了朝思暮想的职业,不过是在社区医院.  相似文献   

12.
贪官当知耻     
《南风窗》2014,(18)
<正>古代说"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当了大官就可以有了"免死牌",而是说大官有惩罚标准更高的"礼"。有罪有责就应该自杀谢罪。日本人有没有"罪恶感"一直是近代文化人类学争论的课题之一。有一派学者认为,日本没有罪恶感,但却有很强的"羞耻感",因此,日本人会为了丢脸而切腹自杀。几年前,有一对日本的老农夫妇,他们经营养鸡场,有次心存侥幸,把病死鸡拿出来卖,事情被人踢爆,这对老  相似文献   

13.
南方朔 《南风窗》2010,(11):94-94
<正>每个时代,或每个知识领域,许多时候都有所谓的"盲点",它讲的是问题明明就在那里,但大家却就是看不到,有的是因为不想看到而真看不到,有的则是那个问题当时已成了"政治正确",它已让人们不敢看到和不准看到,它的道理就和"国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21)
正贫困问题是最尖锐,也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党和国家在政治动员之外,还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健全参与机制,正是看到了它的艰巨性。在研究性格理论时我发现了一个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的现象。其中有一种性格类型叫"自卑型性格"。属于这种性格中的"强自卑型"的人,一翻看过去,大多数都是"穷苦出身",或小时候在家里、所在社会环境里受过很大的压抑。在他们的自我、性格  相似文献   

15.
朱仲南 《南风窗》2014,(5):95-95
<正>有的人写"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以为自己很亲民,那天真烂漫的文字一看就知道本身很不熟悉农村和城镇的现状。年纪稍大的人,或比较关心时政和典型人物的人,都知道褚时健。褚时健出来之后,遁入山中,种起了当地有名的橙子,取名为"褚橙"。褚橙好不好吃,没吃过,但很想吃,一是支持褚时健老先生;二是确实想尝尝鲜;三是对褚先生以农为贵,打农业科技牌子的做法很欣赏。他给农业、农民输入一种新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现如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时上班的时候不能和孩子相处,因此在教育孩子上,不得不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代劳了。人们常说"隔辈人更亲",在对隔辈人的培养教育上,一些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很多时候是"疼爱有加、包办代替有过"。那么,到底隔辈人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本刊记者采访了红黄蓝教育机构副总裁蔺玉华,看看她在教育自己的小孙子时,是如何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给与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的。  相似文献   

17.
从朋友那里听来一段故事:五一假日难得机会,他去长沙参加亲戚聚会,晚饭后聚在一起打"80分"。他是上海人,而另外三位都是湖南人。虽然都表示会打"80分",但开局不久随即发现,彼此所遵循的规则完全不一样。少数服从多数,牌局就按照湖南的规则进行。在打牌过程中,作为少数的上海牌友一边学习"湖南规则",同时就一些他觉得实在没道理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一医院发生患者捅死1人、致伤3人事件后,腾讯网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占65%)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而选择"愤怒"、 "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 患者捅死医生的悲剧让人震惊——可比这种医患冲突悲剧更让人震惊的,是"65%网友表示出了高兴".这种莫名其妙的"高兴",这种不合时宜的"高兴",让人感受到了比医患冲突更可怕的网络暴戾之气,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冷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医与中药的所有探讨,都可以从鲁迅的散文谈起。"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3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起课本里当范文读过的鲁迅的文章。鲁迅因父病不治而萌生学习西医的念头,东渡日本接触西医后的"我",在对比之下渐渐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相似文献   

20.
朱仲南 《南风窗》2014,(3):95-95
<正>不少潜规则成为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成为心理需求、情感需求的延伸,不必过于神秘,过于夸大。什么是潜规则?人们大概知道指的是什么,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如同问别人,什么是"白富美",什么是"富二代"?谁也不知标准是什么。这就像许多年前被批的"走资派",满街都是大字报、标语。到了今天,很多人也说不清楚。反正说你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是也不是。在学校,一个级组长也被说成是当权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