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霞飞 《党史博采》2008,(1):29-36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涌现"出名噪一时的红卫兵"五大领袖",他们就是聂元梓、蒯大富、谭厚兰、王大宾、韩爱晶。这五个人,出身好,热心政治,有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在造反刚刚开始时,颇能呼风唤雨,也曾受到过肯定。但曾几何时,他们都因为在"文革"中犯有严重罪行而"落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今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浮沉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霞飞 《党史博采》2008,(4):32-35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活跃着一个红卫兵头目。他曾经当过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总负责人、北京航空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核心组副组长、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他就是红卫兵"天派"头目韩爱晶。  相似文献   

3.
霞飞 《党史博采》2008,(3):23-28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涌现的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中,有两位女性,一是写了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聂元梓,另一个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战斗团"女"司令"谭厚兰。与其他三位造反司令有所不同,她在读大学之前有工作经验,是共产党员,造反前正以调干生的身份在北师大读书,,她戴一副普通的白框眼镜,身着旧布衫,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有些刻板。谭厚兰在"文革"初期颇为春风得意,没料到,她得意的时间不长,就栽了跟头,先后被下放锻炼、隔离审查、监督劳动。"文革"结束后,她受到追究。谭厚兰从1966年8月成为红卫兵领袖之一,到1968年10月被下放锻炼,她得意的时间仅仅两年零两个月,真可谓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4.
1966年12月,我和几位同学步行串联到重庆。16日晚,我们到“北地东方红”(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红卫兵)驻渝联络站去。上楼的时候,偶然遇到北地东方红负责人之一的王大宾,他告诉我,东方红驻成都联络站和驻重庆联络站都接到朱成昭(北地东方红的主要负责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传达党中央、“中央文革”的指示,要我们把彭德怀揪回北京。  相似文献   

5.
谭震林对“文革”很不理解,埋怨“跟不上”毛泽东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谭震林陷入迷惘之中。“文革”初期,谭震林是想紧跟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积极参加运动的。他曾经向农口所属院校派工作组,参加接待来京串连的红卫兵,到大专院校看大字报,同“造反”的学生谈话。但是,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却使他改变了想法。当时,全国大字报铺天盖地,学校停课,  相似文献   

6.
"文革"初期,红卫兵在"中央文革"的驱使下,四处造反, 破"四旧",砸文物,烧古书,金瓯板荡,神州不宁。 1966年10月22日,"哈军工"红卫兵首次冲击国防科委 大楼,叶、聂二帅巧计退"兵",化险为夷; 11月7日,600多名红卫兵再围国防部,砸玻璃,伤卫士, 进占国防部…… 事态在扩大,危险在加剧。 老帅们忧心忡忡,彻夜不眠,5条平乱计策,均遭林彪否 定;周总理出面调停,"中央文革"又另搞一套…… 是谁要毁我长城?庆父不死,鲁乱未已。这只是十年浩劫 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对红卫兵运动性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0年前发生的红卫兵运动,是中国青运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无论对党和国家,还是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它都是一幕历史悲剧.正确认识这场特殊青年运动的性质,对深刻认识“文化大革命”,总结青年运动的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红卫兵运动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的青年运动.由于党的领袖毛泽东,对阶级矛盾和党内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并错误地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解决这些矛盾.而要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首先需要寻找运动的先锋力量,青年学生天真、单纯、好冲动,又有浓厚的政治热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毛泽东看中了青年学生的这些特点,一手发动了作为“文革”先导的红卫兵运动.  相似文献   

8.
"文革"时期红卫兵的形形色色的"革命造反"运动是从"破四旧"开始的.由于置身在全国"文革"大背景下,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具有全国红卫兵"破四旧"的共同色彩.通过对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的考察,探析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的一些典型特征,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高校造反派中的“天派”、“地派”并没有各自的统一组织;它们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实质性的分歧;“天派”、“地派”都是中央文革小组的工具,它们都争做中央文革小组的“铁拳头”;“天派”、“地派”之间始终保持了力量的基本平衡;“天派”、“地派”两大阵营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学生组合而成的秘密团体“红卫兵”组织,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演变成为一场红卫兵运动。 “文化大革命”造就了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红卫兵及其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点燃了“文革”之火,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红卫兵运动也就没有“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1.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的手又厚又大又软和,两三天我都舍不得洗手 为了将“文革”推向高潮,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苏燕燕所在的师院附中和北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石油附中一起成为红卫兵的发祥地。1966年8月17日,苏燕燕等几大附中的红卫兵作为保卫人员,提前进驻中山公园,他们只知道毛主席要接见全国红卫兵代表,并没想到自己能上天安门,能近距离地见到毛主席。  相似文献   

12.
天安门前,红潮如涌。“文革”初期,毛泽东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检阅红卫兵。从首都北京,到全国各地,从全国各地,到首都北京,红卫兵,大串联,红卫兵,向太阳。千万颗红心向北京,祖国山河一片红。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从主动到被动,从兴致勃发.到心感无奈,其情感几经变化。红卫兵运动亦潮涨潮落…… 揭示“文革”初期的真实,展示红卫兵运动的历程,那时节: 天安门前涌红潮,小将热情比天高。胸前像章带泪闪,手中宝书连心摇。劲猎东风擂战鼓,漫卷红旗歌舜尧。伟大领袖一挥手,映得山河如此娇。  相似文献   

13.
震江 《党史博览》2014,(8):29-29
“文革”初期.全国到处都在破“四旧”。1966年8月的一天,西门警卫报告:“门外来了一队红卫兵,要进中南海砸‘四旧’。”那时,是造反有理的时期,我无权答复他们,便请他们稍等,然后将情况报告领导。领导经过反复商量,最后告诉我答复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聂元梓:我和王大宾、蒯大富商量成立一个"北京公社"1967年1月,夺权风暴从上海开始,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组织在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支持下,先是成立了"上海人民公社",后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改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之后,在山西、黑龙江、贵州、山东等省,造反派和部分支持他们的"革命"干部联合起来,进行了夺权行动。在北京,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等造反派"领袖"当然也不甘落  相似文献   

15.
一夜狂飙     
1966年 5月 29日.清华大学附中部分学生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为保卫党中央、保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坚决洒尽最后一滴血”,这就是红卫兵的誓词。 在天安门,毛泽东欣然接受红卫兵为他龙上的红袖章。破四旧、跳忠字舞、撒传单、批斗会、大串连……都是红卫兵的“发明”与“杰作”。阁一夜狂飙@羊夏  相似文献   

16.
"文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场全民性的社会大运动."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则演绎了这场运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剧.本文用群体心理学的视角,从群体的"人"、领袖的"人"和真正的"人"三方面分析"文革"中群体、领袖和个人之间的内在互动及相关原因,以便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解构"文革"时代,去感估"文革"一代.  相似文献   

17.
在文革初期(续) 六、纪登奎向毛泽东呼救:“我被红卫兵看管起来了!” 从1967年初起,河南省委大多数领导干部失去了行动自由,纪登奎从1967年1月17日即被群众组织看管起来,反省错误。1月22日,他被拉到省机械学校批斗,晚上与学生们同床而睡。1月24日,纪登奎被拉到中州宾馆批斗;25日被拉到开封批斗两  相似文献   

18.
焕然  赵炜 《党史博采》2004,(10):4-11
陶铸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调到中央工作的,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就被打倒,后含冤去世.他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正是由于他毫不妥协、刚直不阿的个性,所以在"文革"初期便遭到江青、康生一伙的诬陷和迫害.历史是公正的,"文革"结束后,中央对他的冤情进行了平反和昭雪.  相似文献   

19.
冯进 《党史文苑》2008,(4):19-22
周恩来在文革中的处境十分艰难,毛泽东对他不满意,主要是对他对待“文革”的态度不满意,曾讲:“总理实际上是不赞成我搞文革的”。江青集团更是把他视为绊脚石,眼中钉。江青曾在中央文革会议上公开和他拍桌子,说:“毛主席叫你把中央文革小组看作中央书记处。大事先由中央文革小组商量。但你一下开中央常委碰头会,一下开国务院碰头会,就是跟中央文革分庭抗礼。如果不是中央文革保你,你一样被打倒”。“你现在这也不让批,那也不让批,我看你成了灭火队长了。”江青一伙不仅这样公开指责他,还指使红卫兵攻击他。讲他是“刘邓错误路线”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把周恩来同国民党谈判时,保了许多共产党员出狱,攻击为庇护叛徒集团。有很多红卫兵把周恩来当着进攻的目标,有一次三天三夜不让周恩来睡觉,致使周恩来心脏病当场发作。  相似文献   

20.
红卫兵,意即“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它是“文革”中由大、中学生自发建立的一种组织。在十年“文革”中,红卫兵充当了劲旅和急先锋。以其活动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裹挟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写下了显赫的一页。运动中所衍生和折射出的红卫兵文化是文革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笔。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