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柳田国男被誉为“日本民俗学之父”,是日本民俗学的泰斗和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日 本近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他通过实证性的民俗学研究对日本近代法西斯主义国家进行了猛烈的 批判。柳田国男认为,日本的祖神分为本质完全不同的天神和地祇两种类型,日本近代国家通过国 家神道将地祇纳入天神体系的底层,从而把日本普通民众拉入了日本近代法西斯主义国家体系, 这是对日本民众信仰的歪曲和恶用。柳田国男对国家神道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抨击,从而对日本 近代法西斯主义国家进行了致命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政治发展的滞后,拖住了日本意欲迈向21世纪的战略脚步,长期执战后日本政治牛耳的日本自民党的保守性及其僵化了的政党体制,普遍被认为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现实主义的日本文化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政党和政治,造成了日本自民党忽视理想、不注重方向的现实主义性格。因此,忽视理想的现实主义政治文化是日本政治改革举步维艰的根源所在。日本自民党只有在未来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现实与理想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完成日本的构造改革,并继续执掌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学是20世纪日本文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态,因此日本学界对其理论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论争不断。本文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产生的源流出发,在梳理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众文学与日本的“近代”、“文学”等概念确立的内在关联。日本近代社会促成了大众文学的发生,而大众文学也起到了塑造日本国民精神与素质的重要作用;日本文学的近代性孕育于大众文学,而大众文学也承载了日本近代文学独特的生命力。至少在源流上,在日本是不存在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之分的,二者的对峙图式只是其发生的一种建构而已。  相似文献   

4.
1907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出台,是日本政府传统侵略观的深刻继承及其对外侵略扩张战略不断膨胀、逐渐明晰的集中体现。日本《帝国国防方针》集中体现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进攻型世界战略。它确立了日本“攻势国防”,明确了假想敌国,突出了对华扩张战略,是日本后来参与、发动世界性战争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5.
产业空洞化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重要表现之一。“产业空洞化”在日本已存在许多年,在最近的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东亚经济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因此可能改变东亚经济的走势。  相似文献   

6.
伴随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财界的对华经济活动以辛亥革命为标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孙中山为推翻清朝统治实现共和而向日本财界提出借款要求,日本却趁火打劫,逼迫孙中山租借或割让“满洲”,在其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日本财界便拒绝了孙中山的贷款要求,成为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最大经济因素。日本财界对辛亥革命的援助绝对不是因为同情革命,而完全是为其攫取在华权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世界经济军事强国,冷战结束后,在政治大国化的推动下,日本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作为防卫政策支柱之一的“无核三原则”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突破。对日本而言,其核潜力巨大,制造核武器并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核武装”只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日本的发展方向。日本无核化政策存在内在的矛盾性,同时,日本国情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着日本的核国家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日本文化中有关自身定位的问题和日本文化与其它文化的相对地位,认为文化对日本参与东亚合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构成了日本在东亚合作中的行为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日本选择在1931年进攻中国东北地区是经过缜密考虑的。“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给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以熙洽为代表的吉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了妥协和投降路线,以及“国联”的偏袒,日本侵略者在很短时间内毫无阻碍地占领了东北全境,建立了“满洲国”。“满洲国”政府是日本推行殖民统治的有效工具,而一心想复辟大清的溥仪只是日本的一个傀儡。  相似文献   

10.
切腹自杀是日本人的特殊自杀方式。在死亡模式中,自杀问题尤为学者关注,而日本人所追求的死亡方式,是理解日本历史及日本人性格的一把钥匙。大量史书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无疑也证实了这种死亡方式在日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