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1972年9月,上台执政仅两个多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何要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正式建交之前匆匆访问中国,并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中,又有哪些细节值得玩味?值此中日建交40周年,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让日本大为尴尬的美国外交行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实现中日邦交正  相似文献   

2.
2002年,日本外务省依据<情报公开法>,公开了3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有关档案,其中包括周总理与田中首相的4次政府首脑会谈记录,姬鹏飞外长和大平外相的3次外长级会谈记录,以及以"竹入笔记"而闻名于史的周总理与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的3次会谈记录.这些外交谈判档案的解密和公开为我们研究30多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新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时的谈判有哪些焦点问题,经过谈判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能完满解决?在此拟依据日方公开的文书档案和会谈记录,回顾30多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过程,并解读和分析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有一位类似基辛格这样的人物,他就是原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竹入在1972年以"特使"身份访华,商谈中日关系正常化。然而,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央公论》为主要的原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战后,绝大多数日本人能从战前的蔑华、侵华的误区中走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理解中国。目前,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的认识,日本人的中国观又分为“潜在的强国论”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论”两种不同的认识。总之,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呈现出主观色彩强烈、形态多样化等特点。通过对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剖析,有利于挖掘其中国观向好的趋势发展的因素,促进中日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关系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日两国人民为之奋斗了整整20年的邦交正常化终于实现了,这是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毛泽东、周恩来、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孙翠萍 《党史文汇》2009,(10):11-15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南于在“反霸条款”上的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8.
丁明 《党史文汇》2009,(4):14-20
1972年9月29日,正值菊花飘香、枫叶正红的金秋时节,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外交部长姬鹏飞代表中国政府,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代表日本政府,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声明,指出:"自本声明公布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王树恩 《党史纵横》2012,(11):54-56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由于在"反霸条款"存有分歧,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并不顺利。1978年,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日双方都有意推动旨在缔约的会谈。但是,就在中日缔约谈判准备再开之际,1978年4月中下旬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却使谈判险些夭折。此次事件在中日关系史上非常重要,但由于档案材料的相对缺少,其过程鲜为人知。本文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是人们最熟悉的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条款,它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责任"。但在其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卓爱平  王永贵 《广东党史》2005,(5):46-48,20
1956年中国决定宽大处理并遣返释放日本战犯,这是中国政府为恢复中日传统友谊、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周恩来关于发展中日关系需要“长期积累”设想的一个重要步骤。在领导这一具体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周恩来,以政治家的恢宏气魄,展现出一个大国不念旧恶的宽广胸怀和致力于睦邻友好的远大目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而日本政府则采取反华政策,极力阻挠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1972年7月田中内阁成立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出现了契机。田中内阁成立伊始,田中角荣首相就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上展现了积极务实的态度,很快中日两国就实现了邦交正  相似文献   

13.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长期隔绝状态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然而由于美国对华政策更多的是服从于美苏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步履艰难,从尼克松总统的辞职,到福特总统的无奈,直到卡特总统上台并经历了一年多的犹豫之后,才完成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充分说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迟缓的原因主要在美国方面,美国因素成为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宋尧 《党史纵横》2012,(1):60-61
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在中日关系史上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二十多年里,中日之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广泛地展开了“半官半民”式的多渠道交流。这期间取得了四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缔结,如LT贸易的成立(1962年)、实现互派常驻记者(1964年)等。这一系列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为邦交正常化打下了不可或缺的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吴明 《学习月刊》2012,(10):12-13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也是中日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年.纵观中日两周关系史,既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近代以来日本军周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史。中日两国互为一衣带水的邻邦.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有了长足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切实的重要利益.中口政府和民间友好合作应为和平发展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1972年,尼克松“跨越太平洋”访问中国,并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在访华期间,尼克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次会晤使尼克松喜出望外,因为当时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原定会谈只有15分钟,但这次会晤却延续了将近1个小时。然而4年之后,已经下台而且在美国声名狼藉的尼克松再次访华时,毛泽东已是颤颤巍巍,说话都不清楚,却又同尼克松会谈了1个小时40分钟。  相似文献   

17.
王泰平 《湘潮》2010,(1):32-36
<正>1972年,记载了我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踏上访华的破冰之旅,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短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却传出日本一些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消息。  相似文献   

19.
9月27日晚,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开始之前,温家宝总理亲切会见了一个普通的日本农民家庭。他们就是今年4月温总理访日时在京都结识的长滨义和一家。  相似文献   

20.
台湾议题是中美关系解冻系列谈判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在沟通渠道的开启、基辛格秘密访华、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尼克松访华、起草《上海公报》等诸多事件中,都贯穿于双边谈判的始末。双方在台湾议题上有分歧与差异,但双方既不在原则上让步,又形成暂时便利的双赢,从而最终促成《上海公报》的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