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共长期未能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没能始终如一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影响了党的先进性.苏联剧变首先是苏共,特别是苏共领导层出了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贯穿整个苏共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是苏共在思想路线上长期坚持超越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在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和贯彻党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时惯用简单的、强制性的手段.超越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使苏共不能始终客观、冷静地探讨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而使苏共逐渐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而专制主义倾向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专制主义倾向既来源于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传统,也来源于对人类光辉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当把终极目标神圣化之后,为达到这个终极目标而设立的各种阶段性目标便也随之神圣化了,任何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政策、任何非常手段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限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滥用专政、滥施暴力的现象.苏联政治上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虽不直接涉及政权的性质,却使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的声誉受到损害,成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  相似文献   

2.
苏联共产党与苏联知识分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知识分子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特殊性的重大问题.苏联知识分子对苏共的向背,实际上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败.苏联知识分子曾经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科学、文学和艺术创造中也取得了光辉成就.然而,与此同时,苏联知识分子也曾经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中遭到压制和批判,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苏共领导应有的重视,在严密的行政领导和组织控制下,知识分子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改革方针的错误,政治局势发生动荡,知识分子终于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抛弃了苏共,抛弃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论述了苏共最终被苏联知识分子抛弃的原因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和共产党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永存的反面教材.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执政党的核心领导及由其确定的党的指导思想,决定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及当代实际结合起来,而"三个代表"则是衡量执政党指导思想正确与否的一把标尺.它也告诉我们虽然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但却并非能天然地、自始至终地坚持和实施"三个代表".因此,进一步学习、理解、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对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共基层党组织曾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特别是苏共19次代表会议以后,伴随着苏共职能的转变,苏共基层党组织逐渐由社会基层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先锋队转变为在基层赢得选票的党派组织。几十年以来苏共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被废弃,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前夕40多万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是直接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阐发的,但它应当被看作是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后所得出的真理性结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考察苏联兴亡的历程可以看出:当苏联共产党比较好地坚持、贯彻了"三个代表"的时候,苏联就兴起、壮大;而当苏联共产党对"三个代表"坚持得不好、贯彻得不力、甚至出现背离的时候,苏联便趋向衰落、走向灭亡.换言之,由于在实践"三个代表"方面苏联共产党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致使苏联先兴后亡.  相似文献   

6.
苏共"超阶段"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内的问题,而是一个世俗的俄罗斯命题.苏共"超阶段"问题的实质不是苏共对苏联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定位不当,而是对苏联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角色定位不当.国家角色定位不当在俄罗斯有久远的历史,只不过自19世纪以来,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7.
思想瓦解--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理论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首要基础,是党保持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苏共后期的蜕变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失误埋下了苏共彻底失败的“种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共内部势力谋反与外部思潮渗透“里应外合”,结果导致了少数领导人思想上的背叛、部分知识精英发生蜕变,激进媒体借机搞乱思想、割裂历史、崇拜西方、否定自我、误导舆论、蒙骗民众。最终与苏联社会中的民族分裂情绪、自由主义说教、激进主义思潮、西方化幻想以及复仇倾向等汇聚一起,形成滔天巨浪,击毁了苏共,冲垮了苏联。  相似文献   

8.
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共产党,由于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并受当时国内国际环境的制约,苏共建立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对巩固苏共的执政地位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个人专权、压抑民主、破坏法制等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进行错误的政治改革,致使苏共领导体制迅速衰败,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悲惨结局。苏共领导体制的兴衰过程表明,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根据自己面临的任务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使其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确保执政的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执政后确定苏联党和国家内外政策全面调整的一次转折性会议,也是他巩固在苏共党内地位、树立党内威信、战胜党内对手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反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等诸多问题,点燃各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党内斗争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对斯大林的批评过激,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10.
苏联共产党执政初期,列宁的党建思想对于基层党组织在组织体系的完善、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指导作用。基层党组织在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组织、动员作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苏共后期,由于领导体制僵化,执政党的领导人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使基层党组织涣散,失去了战斗堡垒作用。吸取苏共历史经验教训,执政党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ThecollapseoftheformerSovietUnionhasbeenatopicofendlessdiscussions.Asispointedoutbymanypeopletherewereinfactmultipleprofoundandcomplicatedreasonsthatentangledwitheachotherwitharesultantofforcesforthecollapse.A-mongallofthemIwanttostressthefollowingTheSovietmodelofsocialismlastedabout70yearswhilesocialismintheformerSovietUnionwentfrombeingweaktobeingstrongandthenfrompros-peringtodeclining.Duringthisperiodnotimelyserousandeffectivereformsweremadeandnocon-tinuousnewenergywasobtained.Thuscertai…  相似文献   

12.
苏联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民族等的原因外,本文认为,肇始于斯大林沙文主义外交而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霸权主义对外战略,在苏联剧变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具体反映在苏联不堪重负的国力资源、超出实力的国际角色定位、错位的外交意识形态和失衡的外交决策机制上,因此,对外战略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苏联剧变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前夕,特别是"八一九"事件后,苏美交涉频繁.其中有关核问题的交涉,双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布什1991年9月27日的讲话和戈尔巴乔夫10月5日的回应,奠定了双方有关核问题尤其是战术核武器处理的基础.苏联转型时期的核安全得到了较好维护.  相似文献   

14.
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的瓦解导致了苏联的崩溃,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苏联的国家认同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和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使官方意识形态不断削弱乃至最终变异,导致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丧失,苏联作为一个国家才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与美国的文化渗透存在着因果关系。在思想源头上推行意识形态弱化论、在文化源头上动摇传统俄语语言规范、在学术研究上推动全球化理论问题研究热潮、在大众生活领域抢占文化生活空间、在国家政治策略上实施非暴力政权更迭战略,是美国对苏联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形式温和、手段细腻、影响广泛、过程持久、途径便捷、外呼内应。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为了改变国家经济僵化、停滞不前的状态,进行了改革,但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解体。不过,在经济改革中创建的“共青团经济”却对后来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一些从“共青团经济”起家的共青团干部发展成为金融界巨头,演变成了商界寡头。商界寡头操纵着俄罗斯主要的企业和银行,控制着经济命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 ,对苏共亡党的教训提出了几点思考。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苏共亡党的教训。第一个教训 ,苏共没有解决好在贫穷落后国家取得政权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个重大的世纪难题。第二个教训 ,苏共理论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偏差使自己在政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苏共的理论指导思想偏差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激进主义 ;其二 ,教条主义和僵化 ,没有与时俱进。第三个教训 ,苏联模式是苏联在极其特殊条件下所确立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是社会主义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共破除苏联模式束缚的很好范例。  相似文献   

19.
向苏联“一边倒”外交决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识形态是影响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影响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外交决策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奉行国际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等三个方面。此外,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怀疑构成了新中国“一边倒”外交决策的外部意识形态压力。  相似文献   

20.
应读者要求,我们再版罗伊·麦德维杰夫所著的<苏联的最后一年>中文版,仍将其列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参考系列". 20世纪90年代之初,苏联的亡党亡国,犹如一次波及全球的强烈的政治地震,令世人惊愕.震惊之余,人们开始思考"苏联解体"这一巨大的谜团.各种观点试图向世人解读"苏联死亡"的原因:"斯大林体制决定说"、"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