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引用了许多来自《诗经》的诗歌。考察其引用的具体篇目以及比例,可以发现《四书》在内在精神上与《诗经》提倡的“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强调培养个人道德修养,教化民众,以平天下,同时对统治者的举措失误和道德败坏,给以及时讥刺。这些是《四书》引《诗经》的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2.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4):25-25
“一毛不拔”,语出《孟子》,是孟子攻击杨朱的话。《孟子·尽心上》中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主张为了自己.哪怕拔掉一根毫毛就可以对天下的人有利,他也是不干的。”  相似文献   

3.
何晏是现存最早的《论语》学代表著作《论语集解》的编纂者,同时也是《论语》学的研究者。他的《论语》学研究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对他人《论语》学成果的裒集;一是自己对《论语》的注释和理解。何晏的《论语》学研究体现了从汉儒到六朝学者《论语》学研究的因革创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古学术转型的方式与规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论语》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点校《全宋文·香溪集》拾零何毓玲日前点校《全来文·香溪集》,得校记300余条,撮其要录列于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孔子?孟子?四部本卷一《耻说》“孔子以行已有耻为士”,诸本皆作“孔子”,独丛书本为“孟子”。本篇首句为“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此乃全...  相似文献   

5.
毛磊 《政府法制》2012,(3):63-63
《论语》中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亦”’。这就是成语“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处。在日常的生活中,经过后世的运用、阐述,三思而后行的具体意思变成了做事情之前要经过仔细、全面的考虑后,再去采取具体的行动。其意思成了鼓励人们去多思考.以至于进行整体、全面的考虑。而在《论语》的该出处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真正“三思而后行”的人是季文子。针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这种做法,孔子的原话是“再,斯可矣”。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曾写过《读孔子界说》一文,认为孔子之学到战国发展成孟荀两大派,两派的区别在于,孟子是孔门的政事之科,他的学问在“经世”;荀子是孔门的文学之科,他的学问在“传经”。从现象上看,梁氏此论,不无道理,尤其是他看到了荀况对理论和文学的关注,实为卓识。但是,梁氏立论于完全脱离了阶级关系的孔孟荀学术渊源的表面现象之上,未能顾及作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最大思想家的荀况,对孔门文学资料,其中尤其是对《诗经》的继承和传播,系从本阶级利益出发的一种批判继承,并非那种简单化了的学术师承关系所能完全囊括。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上,“诗言志”与“诗缘情”这两大思潮如同二水分流。但并非是泾渭分明,它们在汇合中交融,在交融中变异,孕育出第三派的文学理论。这种新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情志说。“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虽然《尚书》的可靠性后人有所怀疑,但是,“言志”说在《左传》、《礼记》、《孟子》和《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屡见不鲜。可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和《论语》有没有法思想?能否从法文化的角度进行研析?现在已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了。不过,过去我们对孔子和《论语》的法思想研究大多注重其德主刑辅、以德去刑、以礼治国等方面,它是孔子和《论语》法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笔者近日再读《论语》,却忽发奇想:它与我国民法文化有何关系?于是,思路竟折入其中。民法是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当然不可能有成熟的民法。“重刑轻民”,早已是法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特征的一个定论了。然而,古代中国毕竟还是有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市场、贸易和货币都有相当的规模。事实上,中国古代固然缺乏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独立的法典法,但这方  相似文献   

9.
赵永春 《政府法制》2012,(35):38-38
毛泽东曾熟读过《论语》、《孔子家语》及其他记载孔子生平的书籍,不仅熟知孔子的饮食观点及习惯,而且还能根据孔子的饮食生活特点推断出孔子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家有一部《圣经》,这是人所皆知的。在中国,是否也有一部可以与《圣经》相提并论的“圣书”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记录了孔子言论、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千百年来, 这部出自孔子学生之手的小册子屡经荣辱炎凉。褒之者捧上天,贬之者打入地,它历经沧桑,终与历代其他思想家的长篇著作并存并传,非但不见逊色,甚而有凌驾众书之势。历史上有关《论语》的注疏、评述汗牛充栋,直至现代,人们仍被《论语》深刻而平易的思想魅力所吸引。前些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  相似文献   

11.
丁启阵 《政府法制》2012,(35):29-29
圣人也是人,遇到生气的事,讨厌的人也会破口大骂。孔圣人骂人的话语,就被《论语》忠实地记载了下来。孔子骂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小人”,例如“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等等。孔子最有名的骂人话,是在一次骂学生时脱口而出的,那便是“朽木、粪土之墙”。一天,孔子看见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觉,没有用功学习,于是大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其至认为宰予都已经废物到了不值得他老人家责骂的程度。宰予是孔子高足,孔子骂他,实际上是对他寄予期望。  相似文献   

12.
孟荀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法律思想自孔子以后分为两支,分别以孟子、荀子为代表。孟子侧重继承发展孔子的仁学,推行仁政;荀子侧重继承发展孔子的礼乐,主张礼治,这一结论,是从法的起源,法的基本价值,法的实施方法和预防犯罪国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朱腾 《研究生法学》2007,22(6):123-128
《论语》是儒家的原创性经典,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儒家学者的修身制定了一种可以遵循的范式,而且在于为儒家的政治提供形而上的根据。从这一角度立论,对《论语》所提倡的“仁”的意义也许就应当作多层次的思考。它不以德行的提升为唯一鹄的,其理想更进至儒家王道政治的实现。恰当地说,《论语》的法律思想建基于“仁”的需求之上。当然,笔者的论述只能是为研究《论语》提供一种法律的视角,而这种研究也不可能是终极的,或许探讨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16世纪末开始,随着大量的中国通俗小说的流入,小说评点本亦传入朝鲜。在其影响下,朝鲜的汉小说评点也应运而生,小厂主人的《(水山)广寒楼记》评点最具代表性。该书评点有多处与金批《西厢记》的内容类似,一些具体视角又与金批不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比较《西厢记》与《广寒楼记》的学成果,来评价两篇作品的特征和优劣长短,认为《西厢记》重“”而《广寒楼记》重“情”,故对后的评价更高。因此该评点虽然受金圣叹的影响,但主要是从自身的化、思想背景出发来展开独特的议论,在研究中、韩小说批评史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金敏 《中外法学》1997,(6):111-113
<正> “以法治国”盛于今日而源于先秦古籍《管子·明法》篇与《韩非子·有度》篇。前者的措词为:“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后者的造句为:“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两者的说法几乎毫无二致。《明法》约500字,《有度》的字数约为《明法》的三倍,而《明法》的500字内容在《有度》篇中差不多都可以找到。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明法》和《有度》有无法割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古今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的论争,其分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孔子删《诗》说的源起与生成,二是最早否定孔子删《诗》说的是何人,三是孔子删《诗》说可信与否的具体辨析。根据现存文献资料,此说的最早提出者是司马迁,最早的否定者是孔颖达。从古诗三千之数、孔子编选取舍的标准、季札观乐等角度考查,孔子删《诗》说可信。  相似文献   

17.
我和王清秀先生相识在《人大学》里。2002年,我参加了他撰写的《人大学》书稿研讨。看完书稿后,在书面意见开头情不白禁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赞成创立人大学。王清秀提出来并写成书,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很有意义。该书具有开拓性,实属不易。作者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进行分析,观点上站得住。”创新是灵魂。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华诞前夕,《人大学》于2003年5月出版了。该书出版填补了我国社科领域一项空白,为加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做出了贡献。2004年4月29日,全国《法制日报》以《王清秀与我国第一部〈人大学〉》为题,发表了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18.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以此为基础,从"因"、"用"、"规矩"等维度构建起新的孟子学。"以《易》释《孟》"是经学注疏中"经典互证"方法的代表,这种方法在保证经学文献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整合,丰富了经典的意义结构,发展了儒家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无极》,通过对画面、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分析,电影《无极》呈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感官刺激轻深度思考”、“重拼贴轻逻辑”、“无厘头”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后现代文化对影视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与与载体的《周礼》,其内容应看作是作者对周代社会更加理想化的构筑。由于这种“构筑”,具有可行的诱惑力,所以历史上几次重大变革都曾借鉴了《周礼》中的若干设想。在当今社会亟待加强的法制建设中,《周礼》中围绕六乡设置的普法网络体秒,以及“观法”、“读法”等“以礼防禁”、“以刑纠民”的做法,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