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婷 《重庆行政》2022,(1):97-10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也启动了国家市场化取向的现代旅游业发展进程。40多年来,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之一,更是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要实现旅游业的高效运转,首先是要避免由于无序扩张和同质竞争带来的旅游资源的浪费。川渝毗邻地区有相似的旅游基础、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关联程度、旅游外向功能强度,两地文旅协同融合必将实现川渝两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霞 《新东方》2010,(3):39-42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必将推动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也必将带动海南旅游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要全面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国际化步伐,核心在于旅游人才,关键在于加快旅游职业教育和外语旅游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王成 《前进》2017,(6):45-47
<正>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晋中成为全省首家入选地级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晋中文化旅游步入了转型升级快车道。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是推动晋中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首先,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4.
正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群众需要、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空前旺盛,全域旅游、全民旅游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路径。我们要深刻把握全域旅游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一场重大变革、一个综合载体、一项美丽工程的重大意义,抢抓全域旅游发展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旅游业发展也步入了全域旅游新时代。要深入  相似文献   

5.
正一、背景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国内外已形成共识。美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了《国家旅行和旅游战略》,旨在促进旅游发展。日本政府也根据不同时期国情情况,及时调整旅游发展政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德国在推进鲁尔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也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实现转型发展的。我国对旅游发展也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李克强总理把  相似文献   

6.
何文  石汉葵 《桂海论丛》2006,22(1):79-81
加快发展梧州旅游业,必须综合分析梧州旅游业的优劣势及存在问题,从梧州的特色旅游资源出发,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梧州的区位优势条件,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全新观念,用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谋划梧州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建成梧州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7.
夏鲁平 《新东方》2010,(4):I0001-I0001
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那么海南的旅游业发展是否还要以吸引国内游客为主呢?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是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就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自治区的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等话题,2月1日,本刊与广西师范大学有关学者进行了座谈。本栏目所推出的,即是座谈发言。旅游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选择在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广西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内国际旅游发展的背景,广西旅游业在本世纪新的战略应考虑采取“持续超前”的发展战略。“持续超前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超前”。所谓“超前”,就是广西的旅游业的发展既要超过全区GNP的增长速度,又…  相似文献   

9.
正大众旅游时代,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涉及旅游业态变化以及旅游产品创新与优化。云南要想实现旅游业的跳跃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盘活区域内各种优质资源,用品质较高、引领旅游消费时尚潮流的业态与产品魅力,把更多游客黏在旅游目的地,实现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化。近年来,云南省在文旅融合、康养主题游、大数据与智能应用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为整个行业带来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0.
尹正江 《新东方》2010,(2):20-25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树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促成旅游管理、旅游设施、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等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黔东南旅游发展应当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精品战略、差异性战略、旅游扶贫战略、区域合作战略、民族文化战略和旅游产业整合战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正在成为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深刻地把握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有机融合,形成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的局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扩大内需、实现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和会展旅游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了强大的助推力。长春的会展业虽然发展较晚,但是近些年来也初步形成了新的产业类型。目前,长春市的会展旅游业优势和劣势并存,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因此,在会展旅游全球化的背景下,明确政府职能并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展馆规模化战略、品牌经营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是实现长春会展旅游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背景下,贵州影视旅游业迅速发展,但影视旅游业对贵州民族经济发展作用有限,探讨贵州影视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采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基于民族经济发展视角,提出只有体现贵州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促进产业融合,才能实现贵州特色影视旅游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概念被推向全域旅游业风口。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由单一化旅游转向高质量、全域性旅游模式,这对拓宽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法治视阈,为拓宽旅游新业态发展下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规模、深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6.
《重庆行政》2014,(2):I0008-I0013
正2008年,重庆市酉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自此,酉阳步入了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发展,酉阳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成为市内拥有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最多的区县,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连年高增长,酉阳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旅游产业已成为酉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河南要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除了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的标签之外,河南还要成为凸显厚重历史和文化优势的旅游大省。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自我加压、勇于担当,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为新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8.
李萍  李勇 《今日海南》2007,(2):38-40
旅游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国民经济中关联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通过确立和实施“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海南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努力把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与衰弱,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影响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6,(3)
正江苏是我国的旅游大省,"十二五"期间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江苏主动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深化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谋划江苏旅游业"十三五"和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之际,如何积极谋大局、谋全局,抓重点、抓难点,积极参与国家"一  相似文献   

20.
加强广西旅游业与周边省份的区域协作与联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婕 《桂海论丛》2000,16(6):56-58
区域协作与联合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改变广西旅游业的落后状况 ,就要走区域协作与联合的道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则为广西旅游业开展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协作与联合创造了极好的机遇。文章从广西旅游与周边省份进行协作与联合的必要性入手 ,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为协作与联合创造的条件 ,对广西旅游业与周边省份展开区域协作与联合遵循的基本原则 ,采取的形式以及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