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数字     
《中国审判》2011,(7):5-5
近日,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2010年以来,新型毒品犯罪、未成年人吸毒贩毒、吸毒引起的故意杀人案件上升趋势明显。2010年至今年5月,全国近10万人“因毒获刑”,其中重刑率接近三成。据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介绍,2010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毒品犯罪案件59234件,同比增长14.88%;  相似文献   

2.
犯罪的故意是罪过的形式之一,而间接故意是其中比较难界定的一种。对于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之间的界限,历来观点众多。本文旨在分析比较犯罪主观方面中犯罪故意的两种形式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 ,重庆市投毒杀人案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且在故意杀人案件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 1999年到 2 0 0 1年 ,重庆市检察机关起诉的投毒杀人案件分别为 6 1件、75件、98件 ,在故意杀人案件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16 .8%、17.2 %、18.3%。这 2 34件投毒杀人案件造成 30 0多人中毒 ,其中 2 6 5人死亡 ,严重破坏了社会治安 ,影响了社会稳定。由于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法隐蔽 ,可取证据相对较少 ,在办案实践中 ,公安司法机关在对该类案件证据的把握上存在较大分歧 ,案件退查率居高不下 ,全市检察机关此类案件的平均退查率接近4 0 % ,远远高于其他刑…  相似文献   

4.
韩国主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论是形式性的.这一形式性的犯罪故意论与形式的犯罪体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客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是实质性的.而且其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中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刑法学应创制行为故意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以危害结果为认识与意志的核心内容,这在实际上排除了行为的故意的存在空间,刑法理论界也几乎忽视了行为故意的存在事实。然而,这与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以及刑法理论中承认行为犯的认识存在矛盾之处。因此,笔者基于诸多合理事实及理由,首先提出行为故意与结果故意这一全新的划分犯罪故意的标准,并对行为故意和结果故意的概念及其认识因素、意志因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童伟华 《法学》2023,(3):66-82
尽管刑法规范具有二重性,但根据立法目的、法益保护方式及刑法机能、运行模式等,刑法首先是行为规范,其次才是裁判规范。基于裁判规范的属性、内容和运行机制,司法工作者根据事后认定的客观要件事实推定犯罪故意,容易忽视犯罪故意的内涵属性,得出不合理的结论。行为规范视阈下,司法工作者会基于一般人的立场,从行为人行为时意思出发,判断对其有无非难的可能性,有利于发挥刑法的行为规制机能及判断行为人的规范意识,贯彻责任主义原则和培育公众对刑法的信仰,可以克服单一裁判规范视阈下犯罪故意认定的问题。应当基于刑法规范二重性视阈,兼顾事后和事前的判断,根据一般人的立场,考虑行为人个人情况、行为实施的样态方式和背景等因素认定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7.
概括故意是指行为人对于认识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但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根据行为人认识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概括故意可以分为对行为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对行为对象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以及对危害结果认识不明确的概括故意三种。对于概括故意的犯罪,应该考察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及其结果,在概括故意的范围内按照主客观统一的原则予以认定。  相似文献   

8.
陶玲玲 《法制与社会》2013,(26):248-249
犯罪故意内涵的理解是认定犯罪故意的前提要件。以"明知"为切入手段,从明知对象、内容、是否符合规律性的角度对犯罪故意内涵作深入了解。但是仅仅了解涵义尚不够,因为犯罪故意作为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认定的困难,必须要从刑法思维模式、推定方法使用等多种角度对犯罪故意的认定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云兮 《法治纵横》2014,(21):16-19
一后惊起千层浪 2013年7月3日,一份从陕西省白水县发来的电报如同一颗石子惊起于层浪,一般惊动了巴里坤县警方的全体干警,大家心中一种要捍卫人民法律尊严的责任油然而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份电文?原来,电文中称:自水县公安局在办理其辖区一起杀人案件时带破出巴里坤县辖区博尔羌占镇朱家煤矿一起故意杀人案件。  相似文献   

10.
酌定从宽处罚情节是指非法律明文规定,在审判实践中总结积累的,反映行为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在裁量刑罚时灵活掌握和运用的量刑情节。在审理故意杀人案件中,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存在和运用,有着更为合理的伦理导向和价值体现。故意杀人案件酌定从宽处罚情节实践中存在定位的随意性、判断的片面性和运用的局限性。审判实践中应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全方位权衡、多角度判断和合理确定从宽幅度。  相似文献   

11.
以主客观相一致的视角检视走私犯罪的主观故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私犯罪的主观故意的认定涉及不少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如何界分走私犯罪中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走私的概括故意如何认定,走私犯罪中明知的认定,以及包税走私中的故意认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对行为人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定性。  相似文献   

12.
系列杀人案是个案的延续,是在更广的社会范围,对更多的侵害对象连续实施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更为深远和广泛,直接危及社会稳定,因而,侦破系列杀人案是打击刑事犯罪工作的首要任务。一系列杀人案件是指同一犯罪主体,为了同一犯罪目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多次对多个被害人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造成的一串案件。系列杀人案件构成要件有四个方面:□同一犯罪主体;□同一犯罪目的;□故意连续实施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犯罪行为的连续性);□多个被害人(侵害对象)。有人认为,系列杀人案件构成要件还应包括杀人动机。应当指出,在杀人案件中,目的和动机有着比较明显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侦破杀人案件的重要条件。在个别因果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3.
故意杀人案件死刑适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意杀人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加害人直接剥夺了被害人的生命。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加害人的“杀人”动机目的、年龄、性别也存在差异而且对死刑的适用有直接影响。从总体上看,在故意杀人案件中死刑适用占73。2%,其中死刑立即执行占81.5%、死缓占18.5%。从具体案件类型看,死刑适用较高的主要有:强奸杀人占94.8%,邻里纠纷杀人占92.2%,绑架杀人占82.7%,抢劫杀人占81.5%;死刑适用较低的主要有:琐事纠纷杀人、报复杀人和家庭内部纠纷杀人,分别占52.5%、54.4%和55.1%。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解决了实践中对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行为的定罪难问题,但对“故意杀人后乘机取走被害人随身财物”的行为没有作出相应规定,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此也存在多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故意杀人后乘机取走被害人随身财物,应以故意杀人罪  相似文献   

15.
故意杀人犯罪伴随行为,是指犯罪人在故意杀人犯罪过程中针对被害人实施的,除故意杀人行为以外的其他违法行为。具体来讲,这个概念包含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故意杀人案件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严重的犯罪。由于这类案件错综复杂,往往出现有的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确实充分;有的只有间接证据,没有直接证据,有的被告人时供时翻或拒不供认,审理中存在相当的难度。稍有不慎,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扎扎实实将判处死刑的故意杀人案件办成铁案,以确保办案质量。自1983年“严打”以来,经我院审理、核准判处死刑的故意杀人罪犯,全部达到了办案质量标准,没有发现错杀的现象。在审理这类案件时,我们主要是做到把好“三关”,即事实关、证据关、定罪量刑关。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以来,辽宁省的杀人案件发案率在全国排名一直名列前茅。杀人案件的高发,引起了各级公安机关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逐年加大对杀人犯罪的打击力度。辽宁省2000年侦破杀人案件1397起,破案率为 72.73%;2001年侦破杀人案件1402起,破案率为74.73%; 2002年侦破杀人案件1453起,破案率为79.18%;2003年侦破杀人案件1537起,破案率为84.96%,四年平均破案率为 77.90%。 2000——2002年三年间,辽宁全省法院系统共审理杀人犯罪案犯5022名。通过全面调查该5022名案犯,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8.
根据意志因素的不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但是,刑法分则的所有故意犯罪并未进行上述区分,认为具体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的观点没有立法上的依据,目的犯一般认为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但这也不是规范解释的结论.归纳法由于自身的缺陷,不应当被适用于学理解释的过程中.因此,犯罪故意的分类意义应当仅限于量刑活动,不具有定罪机能.  相似文献   

19.
西青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日前受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件。案卷中虽然有证据证实二犯罪嫌疑人有故意杀人的行为,而且二犯罪嫌疑人也供认不讳。但是凭着办案人员的高度警觉,通过多方取证,调查核实,挖出了这起重大案件的真正凶手。  相似文献   

20.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是我国犯罪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行为人的罪过形态在量刑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犯罪理论中,故意与过失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态度。刑法对泄漏军事秘密罪的立法规定,没有区分故意与过失在量刑上的不同,具有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重新审视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