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大家共商.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就是附着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载体上的信息以对事实的歪曲或凭空构想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或向公众传播那些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信息(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的本来面目,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等.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法律问题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军 《中国律师》2008,(3):69-71
目前,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行为缺乏直接规定。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及侵权法基本原理的规定,通常认定新闻侵害名誉权须满足以下四个构成要件:损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当事人名誉受损害的事实、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与当事人名誉受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当前是个比较疑难和突出的问题。笔者拟结合中外有关新闻司法理论与实践,试加探究。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原告的认定问题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按其性质可分为行政、民事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其原告(广义上包括居于康告地位的刑事自诉人、公诉人,分别由我国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  相似文献   

4.
一、“悖论”的出现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新闻侵权行为的两种最为主要的方式,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又可分为新闻诽谤与新闻侮辱。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遭到损害”作为新闻诽谤的定义来看,我国现行民事侵权法与我国《刑法》一样,都将“散布虚假事实”作为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这样,依据民事诉讼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新闻中的被报道方如果要主张新闻诽谤的存在,就应当证明“新闻失实”。198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对于起诉报刊侵害…  相似文献   

5.
新闻民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事实的认定,是处理案件的基础,是关键的一环,而证据又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因此,新闻民事侵权诉讼要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强调当事人提出充分、确实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指控,并探究由此生发的有关问题,对避免盲目立案,使新闻民事起诉、公诉、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用法律给当事人相应的约束,以维护合法权益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民事侵权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公、检、法等国家机关能否作为名誉侵权案件的被告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向新闻媒介提供稿件,以作为积极新闻源供媒体发表,却被他人起诉侵犯名誉权,能否将公检法作为被告立案,各地法院认识不尽相同。广东省发生两个案例,一个是某电台播出某检察院在惩处贪污贿赂犯罪新闻发布会上散发的新闻稿内提到某人的贪污问题。稿件播出后经继续侦查该人虽有私转公款行为,但未将该款占为己有,未从中谋取非法利益,检察院依法对其撤销侦查。该人遂以其无“贪污”行为,并非“犯罪人员”,报道内容全部失实,侵害其名誉权为由起诉电台,诉讼中又以检…  相似文献   

7.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第9条规定:“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或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写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该条第2款);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该条第3款)。”上…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原告余某,现年22周岁,被告蔡某,现年27周岁,于1988年11月26日未办结婚登记手续,按农村习俗举行了婚礼。1989年4月原告向本院提起离婚诉讼,经审理认定为事实婚姻,并调解和好。1990年6月原告再次向本院起诉,坚决要求与被告离婚。请问此案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还是事实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被告许诺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原告撤回起诉,但等案件终结之后,被告行政机关又不改变行政行为,那么人民法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对该行政执法机关进行制约呢?这在行政诉讼法上没有规定,司法解释上更无明确解答。为了更好地促使被告行政机关在原告撤诉之后完成善后工作,笔者认为应该进行延伸监督。 所谓延伸监督,就是在行政诉讼中,在被告许诺改变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准予原告撤回起诉后,被告采取不作为的手段,不改变其具体行政行为时,人民法院实行跟踪监督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我院受理的几起侵犯公民名誉权案件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被告方确有过错的案件。如赵有芝诉赵桂珍侵犯名誉权一案。经查,原、被告人均系贩卖水果个体户,由于原告经常同被告的丈夫等结伙采购水果,被告赵桂珍听信别人传言,一天在水果市场上当众辱骂、诽谤原告与其丈夫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不仅使原告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原告丈夫因此怀疑她生活作风有问题。并将其撵出家门。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诉讼中,原告在起诉时一般会提出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原告起诉时对此项诉讼请求是否需要明确.如果法院判决支持原告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在判决书主文中如何表述停止侵害责任是为恰当.此外,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获得支持后,如果被告继续实施侵权行为,此项判决内容能否申请强制执行、如何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2.
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被告,从行为意义上来说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且在专利侵权纠纷审理中,不少国家作出的判决往往是有利于专利权人的,如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我国在专利申请审批、复审、无效程序审查和专利侵权纠纷审理的实践中,当处在可能与可否的情况下时,也有兼顾专利权人利益的迹象。我国实行专利制度的时间不长;为提高全民的专利意识,加强专利保护,鼓励发明创造,恰当地采取上述作法也是必要的。这样,对本来出于被动地位的被告来说就更被动了。面对这些,被告该怎么办?由于专利诉讼案件既涉及较深的技术内容,又涉及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因此,被告应认真对待诉讼中的各项法律事宜,依法对原告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找出抗辩的事实和理由,在做出初步判别后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3.
4.自然人和法人的起诉资格 4.1 撤销之诉的原告起诉资格 撤销之诉在直接诉讼中是受案范围最广的一种诉讼形式,客观上也是贸易保护措施争议案中使用最多的,最有效的一种司法审查手段,因此,对起诉资格的严格限定,也是撤销之诉的主要特点。而且由于对起诉资格严格限制的这一特点,使得几乎在每一个撤销之诉的案件审理中,对于原告是否符合起诉资格,都会卷入一场激烈的争辩,即使对于先例规则中早有定论的问题,被告也还是会从本案原告的特殊性,力图否认原告的起诉资格,达到驳回受理的目的。因此,原告是否具备起诉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第四军医大学法律顾问处律师张先生于1994年咨询一案,基本事实是:被告医院在原告治疗中怀疑原告感染爱滋病病毒,经国家批准的检测确认实验室确认后,诊断原告为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并进行隔离治疗,原告出院后向法院起诉,指控:被告“因无法查清病因从而错误地诊断为爱滋病”,并“将原告控制在隔离病房”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据说是我国第一例涉及爱滋病的侵权诉讼。  相似文献   

15.
撤销之诉在直接诉讼中是受案范围最广的一种诉讼形式,客观上也是贸易保护措施争议案中使用最多的,最有效的一种司法审查手段,因此,对起诉资格的严格限定,也是撤销之诉的主要特点。而且由于对起诉资格严格限制的这一特点,使得几乎在每一个撤销之诉的案件审理中,对于原告是否符合起诉资格,都会卷入一场激烈的争辩,即使对于先例规则中早有定论的问题,被告也还是会从本案原告的特殊性,力图否认原告的起诉资格,达到驳回受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法学》1991,(4)
一方下落不明,其配偶向法院起诉离婚的案件,有逐年的增多的趋势,为了使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合法、及时地审理好这类案件,笔者结合审判实践谈谈审理这类案件在适用程序法和实体法上所存在的问题。一、适用程序法存在的问题1.地域管辖问题一方下落不明,其配偶起诉离婚,是由下落不明一方,即被告失踪前的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法院管辖,还是由其配偶,即原告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  相似文献   

17.
人民法院在审理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时,常常遇到原告将出版单位作为被告一起拉人当事人中追究其侵权或其他责任的情况。在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姜某诉被告长城出版社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中,原告没有起诉直接的侵权者(侵权与否这里暂且不论),而是与出版单位“对簿公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抄袭、剽窃者的线索难寻。当事人除了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作品在被诉作品中被抄袭、著作权被侵害外,再就是被诉作品中的作者姓名,至于该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是男是女等…  相似文献   

18.
近日,池州市贵池区法院审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一审判决被告朱某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对原告鲍某名誉权的侵害,并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自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人民币1元。被告朱某原系池州市某企业职工,2003年6月因企业改制,被置换身份,离开该企业。原告原系企业法定代表人。由于朱某误认为自己下岗工龄买断价款低是原告所为,多次在公开场所辱骂原告。原告认为,被告朱某的行为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影响,客观上降低了原告的社会评价,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抚慰金人民币1元。法院一审认为,被告因企…  相似文献   

19.
一、不能以真实性作为名誉侵权违法性认定标准 在实践中,名誉侵权行为的违法性特征表现形式纷繁多样,需要确立更为具体的评判标准。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根据不同情况对侵害名誉权行为违法性的认定给出了不同的规定。《解答》的第7条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第8条规定,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第9条规定,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  相似文献   

20.
民诉法第108条规定了起诉的五项基本条件,即原告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民事诉讼主体、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有相应的事实和理由、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法院管辖.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原告是否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什么是“明确的被告”?上述起诉条件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目前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尽相同,审判实践中对起诉条件的掌握也有宽严之别.以下笔者通过对起诉条件相互关系的分析,谈谈对立案条件的理解.一、事实与证据的关系在起诉诸条件中“有相应的事实”是最基本的要素,它也是据以判断原、被告是否合格以及是否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法院管辖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正确把握起诉条件首先应弄清民诉法第108条中“事实”的含义及“有相应的事实’这一条件的具体要求.笔者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