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月军在《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上撰文综述当前腐败根源研究的观点:1剥削根源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腐败从本质上说就是剥削。因此,腐败现象根源于社会上存在的残缺的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剥削思想。2体制转换根源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社会失序导致腐败泛滥。3权力异化根源论。该观点认为,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与滥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公共权力所有权与行使权相分离的状况,这就使权力异化仍不可免。4思想观念根源论。这一观点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行为基础,腐败根源…  相似文献   

2.
梁丁 《廉政瞭望》2009,(1):38-38
关于权力,有很多“经典”的话,譬如“权力是一剂春药”,它意味着,即使再萎缩不堪的人,只要掌握了权力,就可能枯木逢春。还有“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个“绝对”是个可怕的词语,任何东西,只要“绝对”了,它就能够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同样,它也具备了践踏一切的冲动,“腐败”其实只是它附加的收益,绝对权力者最本质的;中动是维护这种“绝对”。  相似文献   

3.
四、关于腐败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一)权力是腐败产生的根源,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有的同志认为,“权力的普遍存在是腐败产生的一个原因”,“腐败的实质,在于公共权力的异化”,“腐败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它的根本属性,就是某种权力的蜕化和变质”,“腐败是权力的赘生物,其实质是权力变异”。这种权力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权力  相似文献   

4.
权力腐败从本质上讲,就是“公权私用”。有效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在于:规范与完善制度机制,合理分置公共职权,严格规范公职行为,限制私权扩张,防止公权流失,真正地还权于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其先进性,真正实践“三个代表”,不仅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全体党员,更要靠科学的制度机制保障公权效率。纵观我们防止腐败的实践,导致公权腐败的制度性因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权力分置上的“集权制”。集权制所带来的是对公共权力的背叛和对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现实的中国,官员所拥有的公共权力越来越被少数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本质上拒绝剥削,声明要消灭剥削。但在考察我国现阶段私有经济发展时,又有很多人几乎同声一致地讲“私营经济存在剥削”,“剥削是私营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逻辑上的混乱,有碍于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消除思想上的混乱,有碍于坚持社会主义。私营经济中存在着的部分剥削,本质上是国家政策“让利” 的结果,“不允许剥削” 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让利” 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策的一种效应。  相似文献   

6.
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首先应在认识上明确腐败的源头在哪里。腐败的源头与腐败的本质有着直接关系。从本质上看,腐败行为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就是说,我们党政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本来是一种公共权力,可是,有些干部在使用这种公共权力时却把它变成了私人权力,以权谋私,由此产生了各种腐败现象。因此,公共权力是如何异化的,才是腐败的源头问题。当然,形成这一源头有多种因素,但是最根本、最主要、最重要的还是体制因素。因为体制是人们建构起来的公共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公共行为规范体系,是一种具有合法强制性的客观力量,个人只是这个体…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腐败=垄断的权力+疯狂的私欲+温柔的监督+宽松的惩治四要素的“有效耦合”,更由此生成顽固毒瘤。其实,每一要素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理性”的合理性:权力垄断有利于“集中力量办事”,私欲虽然疯狂但也仅是“理性经济人”本质的表现,监督的“温柔”是立足于对掌权者“党性”的信任,惩治的“宽松”其目的在于“治病救人”。这些单一要素的“理性”虽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且能够称之为正确,但一经“有效耦合”就极易产生腐败。  相似文献   

8.
腐败总是同公共权力密切相关。权力的特性决定了权力走向腐败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权力腐败具有一些共有的规律和新的特点。权力腐败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政治、伦理、经济、法律、文化等多维本质,权力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有其显著特征和严重危害性,权力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曹林 《廉政瞭望》2013,(21):51-51
腐败在我们的语境里其实是一个很“宽容”的词,似乎只有“把不该拿的钱往自己腰包里捞”,才叫腐败。其实严格来说,不仅权钱交易是一种腐败,任何背离了民本的权力承诺、“权不为民所用”的行为,都是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11.
和丽 《求实》2002,(Z1)
“领导就是服务”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领导活动本质的高度概括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根本任务 ,要求领导者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手中的权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领导工作中的体现 ,是邓小平领导理论的核心。一、“领导就是服务”内涵十分丰富1、“领导就是服务”是领导活动本质的高度概括。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个目标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行 ,没有好的领导者带领群众去为之奋斗也不行。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大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即主体论、客体论、环境论、“私有制剥削根源论”。现将其各自的观点简单地逐一加以说明。1、主体论:主要是从权力的主体,即掌握权力的个人和集团上来探索腐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人性说,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生来就有自私、贪婪、趋乐避苦的本性,一旦有机会,私欲就会膨胀导致腐败。②道德说,权力的主体,在运行权力的过程中,其所选择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与社会公德、群体利益相悖,道德沦丧,价值观堕落,所以,在运行权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透视“一把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克顿勋爵  相似文献   

14.
观点     
《廉政瞭望》2012,(24):10-10
“边缘腐败”十种 日前,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刊文总结了“边缘腐败”的十种形式。分别是利用权力的“继承”或“转移”牟利;利用权力向亲友输送实质利益并自己间接获利;利用权力和政策广结关系网并牟利;利用集体决策牟利并规避个人责任;利用权力“期权”牟利;利用内部信息牟利;  相似文献   

15.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对社会主义内在本质关系作出的明确规定。我们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提出要“消灭剥削”,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又允许剥削现象存在?一方面提出要“消除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又为什么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此有不少的人感到疑惑,至对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表示怀疑。  相似文献   

16.
关于腐败的本质、分类及对策谢武军中央党校进修部于1995年岁末召开纪检、监察、司法系统学员座谈会,对腐败问题从理论上、对策上进行探讨,现综述如下:一、对腐败现象的理论分析1关于腐败的本质有学员认为,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异化、权力的商品化。只要有权和利...  相似文献   

17.
一、“公权”何以私用  权力腐败是有条件的,只能发生在具有支配社会公共权力的“公权”所有者身上。公款支出、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很多事要经过政府决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理、厂长及部门领导们也是一种“政府官员”,是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的人,都在不同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具有相应的权力。这些人中谁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谁就有可能私欲膨胀,搞权力腐败。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这种腐败带来的损害就越大。  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是权力商品化。有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缺乏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把党和人…  相似文献   

18.
权力腐败是各国政治生活中的“毒瘤”,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突出表现为腐败案件居高不下、“窝案”不断等。对此学术界提出了许多防范和遏制腐败的观点,这些观点各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防治腐败的关键在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腐败的产生与权力滥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腐败的要害和核心是权力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三权制约”的实质就是“制度反腐”,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消极腐败”列为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指出“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是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关系到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