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这项任务的提出乃至最终实现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用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样,“小康”这个概念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倡导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小康概念及全面小康目标的提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用“小康”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他又进一步明确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小康”概念,并将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相似文献   

3.
一、总体小康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论分析。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新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深刻的发展思想和科学的发展理念 建设小康社会的创建者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他在接见日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最低目标就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在1984年进一步说明,"小康"就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当时讲的是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现在用的这个GDP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个长达七十年分三步走的小康社会的时间表,这个时间表就是到90年代末解决温饱,上世纪末达到人均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下个世纪(即本世纪)50年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进入小康社会的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小康,是这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入研究这个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康”.这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生活殷实农户的俗称。1979年,邓小平同志对农村的发展用过“小康之家”。以后又先后讲过“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十六大则确定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完成四项战略任务:一是完成由传统计划经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中国人文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概念,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升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8.
从古到今上千年来,“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等词在我国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其含义是“略有资产,足以自给之境”,“谓经济比较宽裕”。当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驶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小康”这个概念由于邓小平的倡导,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并与中国的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小康社会的提出:邓小平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思考。我国在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之初,就充分注意了从战略全局和发展远景来考虑经济问题。早在1954年毛泽东就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首次召开的代表大会。中国在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小康”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时提出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本与话语中,明确地将革命与生产力与工业化关联起来,主要始于抗日战争后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起到了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激励和桥梁作用;邓小平提出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来明确为"小康社会";对于小康社会的标准及其实现,邓小平经历了从积极到谨慎再到充满信心的言说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分三步走,即在8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小康;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一个“三部曲”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其最大特征是实事求是。具体讲,“三步发展战略”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统一中国,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毛泽东提出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分“两步走”。邓小平提出“三步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江泽民提出“小三步”,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胡锦涛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国梦,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发展是硬道理,坚定实干才能兴邦。  相似文献   

13.
用“小康”描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是邓小平的首创。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能力。只要我们努力把握好机遇,踏实奋斗,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此,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  相似文献   

15.
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奋斗目标,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土壤,融合着浓重的民族情感。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成功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使小康从空想变为科学,而且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内容,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念和新途径。(一)社会主义使小康社会从理想变为科学1.邓小平将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完美结合。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目标不可能如期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历经了从"小康之家"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迈进的基本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收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20世纪末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国防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崔秋梅 《理论前沿》2003,(12):34-3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人民的幸福之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  相似文献   

19.
从总体小康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是党的十六大对实现小康目标的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小康的水平从低向高发展 ,小康的指标从不全面向全面发展 ,小康的实现从发展不平衡向发展比较平衡转变这三个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反映 ,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实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是科学的、全面的、务实的规划。  相似文献   

20.
“小康”是一个极具民族色彩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纯中国式概念,最早由邓小平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 0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小康”作为中国发展建设的一个目标,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又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小康社会”理论。这一思想的历史演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致的,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要求。综观我国小康思想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可以看出其各自不同的时代性特征。一、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