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啃老族”.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成年之后仍“吃定”父母的人。两年前.“啃老”一族刚在媒体上露面的时候.以为“啃老”现象不过是少数子女一时的意气用事。澎’想到。两年过去,“啃老族”还真成了气候,队伍有越来越壮大之势。有研究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从失业“啃老”到买房“啃老”.“啃老”一族渐成社会病。  相似文献   

2.
唐喜政 《前沿》2014,(13):125-127
当前,“啃老”现象在我国农村比较普遍。“啃老”的实质是“老养小”,即子辈对父辈的单向剥夺和父辈对子辈的无偿付出。“啃老”现象的产生,既与市场经济对农村的渗透有关,也与地方性共识的舆论压力有关,更与农村养老的单一化相关。“啃老”现象说明,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要,完善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啃老"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关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啃老"虽是青年自己的选择,但"啃老"问题却是多因素促使并日积而成。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对此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以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啃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一些地方相继制定了禁止“啃老”的法规。2014年8月,由杭州市政府法制办拟订的《杭州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规定,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这一地方法规条款,一如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那样,立刻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争议。此前,江苏省和山东省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也列出了类似禁“啃老”的条款,同样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争议。  相似文献   

5.
“啃老”现象成为社会问题最早见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啃老”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为一批年轻人不就业也能活下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失业或未就业的人逐年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就业观念的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6.
农村"啃老"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基于河南Y村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河南Y村的调查发现,当地年轻人的"啃老"阶段长且內容多.但村庄中的养老只定位于"孝"的最低标准上,这种不平衡的代际交换模式,却没有引起代际之间的关系紧张,因为大多数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老",这种自愿性付出受当地不利于父母的"地方性规范"的型塑.要改变这种剥削性的"啃老",需要理顺代际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良性的厚重平衡.  相似文献   

7.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似乎说明了中国人历来就有“靠父母”的传统。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啃老”现象才会大量存在,而且引发了不少令人深思的故事。 “啃老”现象何其多 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恐怕再没有比中国父母爱子之切更令人感动的了。为了满足子女的需求,许  相似文献   

8.
如今,总有一部分年轻人以“啃老”为生。他们有劳动能力而不上学、不工作、不培训l,被称为“三不”啃老族。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建议,要帮助“三不”啃老族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9.
苗国 《中国青年研究》2023,(3):30-39+47
初职、初婚和初育作为生命周期三个最重要关键节点,是青年独立和自觉意识的启蒙窗口,不工作、不结婚、不育儿多由显性或隐性啃老作为支撑。啃老引发代际互惠失衡,正在腐蚀家庭认同基础、异化婚育文化,助长“间隔年”逆社会时钟思潮。隐性啃老能够部分缓解夹心世代的中年危机,但同时又构成“代际福利陷阱”。为避免“长寿时代”社会养老负担过重对生育资源的挤占,中年危机应对需从青年阶段未雨绸缪,一方面利用宝贵的代际恩流时间窗口,积极成家立业抵御风险;另一方面,面对生命周期或将出现的中年危机自觉控制消费欲望,注重财富积累及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管理,避免“老后破产”。公共政策既要考虑政策之间的激励相容,又要对意料之外的负外部性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仅关注涉老、涉幼福利补贴,“一老一小”支持体系建设应从代际平衡视角向中青年世代延伸,如生育友好、家庭-工作平衡、健康中国等,以此重塑代际责任伦理和社会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10.
隐性啃老行为日益成为城市青壮年群体啃老行为中的一种常态,体现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中家庭关系呈现出的一种逆向代际关系,本质上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类隐性社会问题。本文将对城市从业青年隐性啃老行为的性质、产生的社会根源、隐性啃老行为类型、特征及影响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1.
"啃老"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全球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抚养子女时"社会性断乳"延后,本质上是现代性的产物。近年来欧美遭遇的主要是危机型啃老,即两代人分摊经济不景气的负担;而中国遭遇的主要是发展型啃老,表现为两代人分摊高昂的城市化成本。基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代际伦理和经济发展水平,啃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华工6000多学子参与的调研报告显示:毕业五年内买房者,多数是啃老 大学生毕业5年内的生存现状如何?“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究竟多不多?多少大学生能不啃老就买得起房?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捧回第12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其获奖作品《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显示:三成大学毕业生(毕业五年内,下同)买房靠父母,超过七成毕业生会在毕业5年内结婚,同时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惹来用人单位不满。  相似文献   

13.
正"精神啃老"需要理性对待,只有亲代和子代共同努力,代际责任伦理才能落实到位,多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与身心健康,是每一位子女都应该给予家庭的爱。"啃老"在最近又成为了热词。这一次,它的前面加上了"精神"的定语。"不是只有经济上的依赖才叫啃老,还有一种是精神上的啃老。"南京老龄委的一位工作人员近期表示,现在啃  相似文献   

14.
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儿女就仿佛是父母的连心肉,从吃、喝、拉、撤、睡到上学受教育.处处疼爱得无一丁点儿空儿,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尘世而告终。养育、关怀、教育儿女成了父母的终生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子女们的“债务国”。父母所有的钱、物、力,只要需要,儿女们尽管享受,父母却时时刻刻无条件地供给着。关于“啃老”,儿女们似乎认为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这一现象在农村已形成庞大的气候,令人十分担忧。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数字表明:民国目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钱财.有5%以上的老人家庭出现“啃老”…  相似文献   

15.
据元月21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地方法规首次对于“啃老”的子女说“不”:1月20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开幕,就《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其中规定:“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  相似文献   

16.
赏析     
张旭 《时事报告》2011,(11):48-49
拼爹时代 龙生龙,凤生凤,贵贱生来已注定?富家孩子留英美,官女发明“萝卜坑”。寒门子弟也有梦,无权无钱难成功。和谐社会讲平等,杜绝邪气与歪风。拼爹啃老难长久,竞争方能决输赢!  相似文献   

17.
已到就业年龄却靠父母供养的人简称“啃老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啃老”现象并非国内独有。在美国和日本,也存这样现象。他们被称为“NEET族”。“NEET”(No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制》2011,(30):34-34
如果观察当今的美国家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和趋势,越来越多的老人为孙辈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与传统的祖父母不同,今日美国的祖父母的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而且更愿意在经济上资助孙辈,也就是心甘情愿地让孙辈们来“啃老”。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原因看,"彩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聘娶婚制的基本原则,女方把一定的财物当作结婚条件之一.从社会结构看,"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导致高价婚姻,"彩礼"成为婚后保障金.从传统文化看,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以来,“躺平学”持续引发社会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激烈讨论与碰撞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不同的人、不同的出身、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支持者认为,“躺平”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低欲望、低消费,是对无意义“内卷”、不合理工作制度和高房价等的无声反抗;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认为“躺平”就是啃老、不思进取,试图以个人未来的发展和青年应担负的责任等,说服青年人重新“站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