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酒后挥毫 在开国总理周恩来这位伟人身上,发生过许多动人故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有一些被人们传错甚至传过了头。关于他的饮酒就有多种流传。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在全国各地见过周恩来的亲属、生前秘书、警卫、厨师等100余人。他们都说,周恩来律己甚严,工作忙碌,平常很少喝酒,有的书报上说的“周恩来酒劝许世友”、“周恩来醉舞红旗”等事情他们都没听说过。但他酒量比较大却是真的,也确有几次惊人的豪饮。1945年重庆谈判时,酒席宴上,毛泽东不能饮酒,周恩来为了照顾毛泽东,饮了不少酒。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回国时,他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也饮了许多酒。但都未喝醉。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为选择长江三峡坝址,  相似文献   

2.
秦九凤 《湘潮》2008,(11):48-48
关于周恩来饮酒的故事有很多。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在各地见过周恩来的亲属,秘书,警卫,厨师等100余人,他们都说,周恩来律己甚严,工作忙碌,平常很少喝酒,像有的书报上说的“周恩来酒劝许世友”、“周恩来醉舞红旗”等事情他们从没听说过。但周恩来酒量比较大却是真的,也确实有过几次惊人的豪饮。  相似文献   

3.
许世友喝酒     
许世友曾多次向人夸耀:“我在8岁时就开始喝酒了!”然而,使许世友酒量大增并嗜酒成癖的却是他的义父——少林寺和尚素应法师。在少林寺的8年中,师傅传给他两样本领:一是武功,二是喝酒。 在川陕期间,许世友喝酒最多的一次,是在川东游击军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听说许的酒量似海,当地特从镇上请来几位善饮长者作陪,许世友竟把这些酒场老将一个个灌得烂醉如泥!宴毕,许世友决定立即发起进攻。王维舟  相似文献   

4.
饮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饮酒讲究情调不同,中国人喝酒更强调感情。但如今,劝酒喝出人命,劝酒“劝”出官司的事情时有发生。有关专家指出,喝酒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原则上责任自负。因为究竟有多少酒量只有自己才知道,根据心情、状态、环境的不同,一个人的酒量也会发生变化,别人是无法判断的。当自己无法把握或判断失误的时候,后果应当由自己承担。但在以下几种情形中,酒友应当担责。  相似文献   

5.
郭振纲 《求贤》2012,(3):35-35
据《人民日报》1月10日报道,当前的官场,不少官员爱酒如命.饮酒成瘾.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接待,因酒致病屡见不鲜,因酒致命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出现不少怪现状:年终考核靠酒验收,“跑部钱进”酒成媒介,招商引资催生专业“陪酒族”,酒量多少成了升职的敲门砖……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  相似文献   

6.
朋友的儿子小李,一年前从一个普通乡干部走到县一级领导岗位。最近,他来我家看望我。我问他:“小李,你一年县官当下来,学习多、见识广,水平一定提高得很快吧?”小李则苦笑着答:“哪里!哪里!水平没有多少提高,酒量倒提高得很快。”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小李的话里有着一种难言之苦。我是很赞赏他这种坦率态度的。因为从小李的话音里,小李“水平”提高不快,这和酒量提高得很快,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良 《四川党史》2001,(2):42-46
一、酒 量 许世友嗜酒如命,酒量超人。他的理论是:“酒形似水性似火,实属阴阳之阳,乾坤之乾,刚柔之刚。长期以来,饮酒者女人为少,男人居多。阳加阳,刚加刚,所以能饮者,都是十分刚强、十分性烈的人。”他还说:“中国人才抽400多年的烟,就检验出它有百害无一利,一旦成了习惯上了瘾,‘尼古丁饥饿’就迫使你点上一支,既不能提神,也不能解困,口干舌燥,满嘴烟臭。可酒,中国人不知喝了几千年还是上万年。这‘久经考验’的实践证明:多喝有害,少喝有利,至少是多利少害,所以1953年我就戒了烟。” 许世友说“多喝有害,少喝有利”。他的“多”和“少”…  相似文献   

8.
酒后拒驾如今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现实中仍有一些人因为对酒驾醉驾存在误区,以致产生酒驾醉驾行为,并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大量执法实践,现实中存在以下几大酒驾误区,值得广大驾驶员和社会公众警醒. 误区一:酒量大,喝一点不碍事.有的人觉得自己酒量好,休息一会儿即可驾车.事实上,酒驾认定标准与酒量大小没有任何关系,酒量大的人饮酒后即便神志清醒,血液中酒精含量也可能达到酒驾或醉驾标准.  相似文献   

9.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  相似文献   

10.
不动声色也能雷倒人 金庸有金庸式的幽默,他平时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金庸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曾有人问他:“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闻者无不绝倒。金庸号称“从未醉过”。很多人以为他酒量过人,而实际情形是他很少喝酒或喝得很少,那就当然不会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饮酒在各高校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加之高校办学体制的开放性改革,“天之骄子”的地位受到动摇,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饮酒,便成了大学生邀朋友、消遣排忧的“雅士”行为而被推崇,以至从饮酒助兴发展到借酒消愁,更有甚者,或饮酒成癖,或暴饮大醉,既有碍身体健康,又损害大学生形象,不但影响学业,还侵蚀健康心理。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目前饮酒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大学生饮酒心理进行了逐项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坚持正面引导,加强思想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赶饭局     
吕清明 《党课》2013,(10):128-128
我的朋友老孙是某单位主任,找他办事的人很多,加之老孙交际广,朋友多,饭局接二连三,有时候一天得赶好几个“场子”。有饭局就要喝酒,老孙酒量再大,几个饭局下来,也喝得醉醺醺的。  相似文献   

13.
人文荟萃     
人文荟萃相国寺的“酒色财气诗”相传,苏东坡有一日在京都相国寺和佛印和尚对饮。酒意兴致,佛印和尚便挥毫题写起“酒色财气诗”来。酒色才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东坡看着别有情趣的“酒色财气诗”即席和道: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  相似文献   

1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峨眉山月歌》是周恩来在饮酒后趁着酒兴书写的。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为选择长江三峡坝址,从武汉乘江峡轮溯江而上。途经重庆时,刚好是3月8日,周总理住宿于贺龙元帅的重庆官邸的地下室。当晚,地方党政领导设宴款待。因系三八节,贺老总又知道周总理酒量大,就安排了一位能喝酒的女青年频频敬酒。敬了总理  相似文献   

15.
江苏无锡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已年逾78岁,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锋犀利,不乏幽默,一点也看不出是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他有些什么健身之道?面对人们好奇的提问,吴老总会饶有兴味地谈起他的“十二字健身经”。管住嘴。年轻时的吴仁宝有一斤的酒量。20多年前,华西村声名鹊起,前来参观学习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吴仁宝日益感到“时间赔不起,身体吃不消”,毅然戒了酒,并决定一律不陪客人吃饭。但又要尽地主之谊,他实行“跑场”,吃饭时,只见他从这个餐厅跑到那个餐厅,双手抱拳:“大家吃好,吃好”。“跑场”过后,径直回家吃老伴做的家常饭去了。…  相似文献   

16.
古罗马时,贵族间盛行决斗前,双方喝酒要互换酒杯,以证明酒中无毒。在饮酒前,两人还要把各自酒杯里的倒给对方一点,然后再一饮而尽,久而久之,传袭下来,喝酒时非要碰一杯才算有礼貌了。“碰杯”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21日晚,蒋某驾驶自己的车赴某山庄与李某等人饮酒聚会。次日凌晨1点多宴席散后,其他人选择各自乘出租车回家,剩下李某和蒋某两人。虽然两人当晚都已饮酒,但李某仗着自己酒量好,就将已经醉得昏睡过去的蒋某放到副驾驶座位上,自己驾蒋某的车送其回家。谁知凌晨2时45分左右,李某在经过一路段急左转弯时与一辆重型自卸货车相撞,  相似文献   

18.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五公里的琅琊山下,是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系琅琊寺僧智仙为欧阳修游山歇息所建.欧阳修,字永权,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曾自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智仙见欧阳修常来山中,很同情他的奔波辛苦,便出资在入山处的酿泉(原名玻璃泉,又名让泉)旁建了一亭.欧阳修不但常到此亭中饮酒、歇息,还常在亭中处理公务.欧阳修自称“少饮辄醉”,虽年仅40岁(庆历六年),但在同游者中已算高龄了,因而自号“醉翁”,其亭也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 “烟酒不分家”。可对于毛泽东来说,却是如此地泾渭分明:喜好抽烟,不善饮酒。然而,作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中,酒已成为一种神奇的文化,毛泽东有时也不得不随大流置身其中。正是因为毛泽东不胜酒力,从他为数不多的饮酒活动和对待酒的态度上,我们也不难看到他待人接物和性格风貌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20.
心正身自正     
据史书记载,东晋末年,凡到广州任职的官员均会变成贪官,其“原因”就是饮用了距城20里外的“贪泉”之水。吴隐之也来广州做官,他“慕名”来参观“贪泉”,看到贪泉不过只是一洼泉水,便对家人们说:“到广州地区的官员为什么会贪得无厌,原因我找到了,并不是这贪泉之水。”他特意舀水而饮,并赋诗一首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以后的事实证明,吴隐之并未因饮用“贪泉”之水而变贫,相反,他却是更加清廉。由此可见,人的贫与廉,关键不在外因,而是在于其自身,在于其“心志”,心正身自正。 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