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读白字     
一监生爱读白字,而最喜看书。一日,看《水浒》,适有友人来访,见而问之曰:“兄看何书?”答曰:“《木许》。”友人诧异,说:“书亦甚多,《木许》一书,实所未见。请教书中所载,均是何人?”答曰:“有一季达。”友人曰:“更奇了,古人名亦甚多,从未  相似文献   

2.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3.
报刊文摘报道,19世纪末,美国纽约有一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闻讯后即自动返回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问曰:“我早将你辞退,为何自愿重返?”龙答曰:“家父早有名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曰:“令尊是否读过孔孟圣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曰:“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翁继问曰:“令祖父必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翁闻后惊叹不止。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对翁曰:“余多年所获薪金未尝多用,悉数积存于此,有一万余元,不如奉还。”翁大恸,…  相似文献   

4.
汝南县周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南县周姓溯源许齐平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帝告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另据《史记·周本纪》:“姜原为帝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践之……居其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后来舜“封弃于邰,号日后稷,别姓姬...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略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江荣海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很早就有“廉”的观念,《周礼·小宰职》说:“以官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楚辞》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有一则陆逊拜将的故事。说的是刘备为报杀弟之仇,亲率大军直扑东吴。孙权惊慌失措谓众将曰;“周瑜、吕蒙俱亡,谁能担任大将?”满朝文武皆无计可施。这时,谋士阚泽出班奏曰:“现有擎天柱,如何不用耶?”孙权急问何人。泽曰:“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主上若用之,破蜀必矣。”阚泽话音刚落,老臣顾雍反对:“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但孙权自有主张:  相似文献   

7.
《华阳国志》说:羌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对“昆”与“叟”的命名研究,很有人涉及,这于解决楚民族起源问题正乃一把钥匙。一、昆与卵许慎释“昆”:“同也,从日从比。”徐锴也说:“日日比之是谓同也”,望文生义,不足训。《尔雅·释鱼》曰:“鲲,鱼子”,《郝疏》:“凡鱼之子,总名鲲。”一语启人茅塞。鲲是鱼卵,“昆”莫非是卵么?循着这  相似文献   

8.
《楚辞·九辩》:“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王逸《章句》曰:“恃怙众士,被甲兵也。”洪兴祖补注曰:“耿,明也。逸以介为介胄。”朱熹《集注》曰:“负,恃也。左右,侍臣也。耿介,亦刚勇之意也。”王夫之《通释》曰:“负,矜衒自负也。”符定一《联绵字典》及今版《词源》“耿介”条均以《楚辞》此句作例证,释为“甲胄明”、“引申有‘刚勇’义”。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谓“负恃左右狠戾刚愎的人”。马茂元《楚辞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人”(pu~(42)?jei~(42))或“濮夷”(pu~(42)?ji~(22)),(晋)《华阳国志》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又曰:“历夏、商、周,武王代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南中” 即今之贵州省、云南省及四川省南部,这一地区自周代以前历来都住着越人。该书对“夷越”这一人们共同体,同时称之为“夷濮”。《后汉书》则称之为“夷僚”。可见“夷越”、“夷濮”、“夷僚”都是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10.
“反间计”是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军事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帅们通过精心策划和巧妙实施“反间计”,有效地配合了军事斗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战胜了强敌,表现出我国古代兵家高超的用间谋略。 《孙子兵法》曰:“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由此可见,“反间计”就是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我谋胜的计谋。《三国演  相似文献   

11.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迄今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两周是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那么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古代中国社会由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显然是个进步,但为这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毕竟是太昂贵了,至少思想界的情况是如此。请看:我们在两周的历史上不难读到像“齐宣王见颜(斤蜀),曰:‘(斤蜀)前’,(斤蜀)亦曰:‘王前’”这样“臣不臣的故事(《战国策·齐策》);不难看到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并说“段干木贤者也,吾安敢不轼”这样“君不君”的故事(《吕氏春秋·期贤》);不难读到像“魏王(见庄子)  相似文献   

12.
耀邦诗语     
《民主与科学》2005,(6):3-4
胡耀邦同志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深刻,且有诗意。中共中央党校《燕京诗社》将他的某些言论,按新诗的格式编排组合,姑且称之曰“诗语”。  相似文献   

13.
“飞军”一词,首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秋,遂平四郡。……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军”,毫无疑问,是指军队,但为何冠之以“飞”,“号为飞军”?不见史家明示,笔者经考证认为,“飞军”是指南中劲卒青羌组成的骑兵部队。理由如下: 《说文》释“飞”曰:“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引伸义,极言运动之速。古籍中,“飞舟”,“飞军”、“飞书”、“飞马”、“飞驷”等等之辞,不胜枚举。其中,有不少用“飞”来形容骑马或驾马疾驰的。例如,《汉书·袁盎传》:“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山。”注曰:“六马之疾若飞也。”《后汉书·孔融传》:“驰檄飞翰。”而专用“飞”来美称骑兵将士的,又有“飞将”、“飞骑”等辞,《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便弓马,膂力过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15.
《风俗通》:“楚俗常以十二月祭饮食,又日赏新,始杀也,食新日(?)膢”。《续汉书》:“武帝令天下腰五日。蔡邕曰:(?)兽常以立秋日还食其母,猛蟲搏挚。王者亦以此日出猎,还以祭宗庙”。《周礼》:“以白琥礼西方”;注曰“立秋为白帝之精,散白琥以象秋气之严肃”。从以上三资料可知古人于秋天五谷熟时祭宗庙,出猎。这是农业与狩猎生活一致的祭礼。因为“(?)兽”(白虎)以立秋还食其母,名叫“(?)膢”。这里的“(?)”和“膢”  相似文献   

16.
《望夫云》及其“核心”《望夫云》在大理白族中可谓妇孺皆知。口头流传的比书面记载的丰富得多。据查,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之二“古迹”有“无渡云”条,仅二十字,有自然现象,无传说,无“望夫云”之名,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不见记载,明末诸书亦未见。“望夫云”之名出现于清康熙黄元治《重印大理府志》之“精气化云”条,也有了传说;民国周宗麟《大理县志稿》之“望夫云”条,始点明云起风作与石骡之关系。但清康熙问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下云:“赵州有洱海,土人诣大理府必由之。然风波甚恶,稍知自爱者,皆从陆路。其海中有望夫云起,则不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门神     
胡迌 《台声》2008,(3):76-79
门神,看守门户之神,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信仰。中国古代“五祀”,有五种祭祀对象:门、窗、井、灶、中溜(屋檐或堂屋),门居首位。在古老风俗中.祭祀门神可能是最久远的。《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其祀门。”《丧大记注》曰:“君释菜,以礼礼门神。”《淮南子》记载:“夏后祀户,殷人祀门。”到了周朝末年。正式有了专门为人护卫门户的神明。门神能够驱邪魔、保平安,卫家宅、助功利、降吉祥,二千余年来,傲立于各种寺庙和千家万户的大门上,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19.
黄老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四种先秦佚书,自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出土以来,从哲学史角度进行研究者业己不少,本文着重就文化史角度作些考察。 一 《十六经》有一些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可补上古文学史之不足。如《五政》篇记阉冉同黄帝的谈话: “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 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肤也。怒若不发,浸淫是为痈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 矣。”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恬卧三年以自求也。“战哉!”阉冉乃上 起黄帝曰:“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亦无成功,何不可矣?”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 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禽之。帝著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 尤。反义倍亲,其法死亡以穷。”  相似文献   

20.
古代商鞅曾以重法制、重农战、严刑厚赏的政治主张,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商君书·修权》是他提出以法治国,反对以私害法的文学名篇。其中一些关于法治的思想主张,仍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一、为公任法是治国的根本。《修权》提出,"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修权》又指出,"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