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国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本文试从儒家的人文精神、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三个方面对中国典型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染和渗透现象进行了文化审视。  相似文献   

2.
谭舯 《统一论坛》2013,(2):75-77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人的一切观念、范畴、理论框架和心理习惯等,都是由和谐精神来生发、规范的。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天和,佛教的圆融无碍,归根结蒂都没有跳出古典和谐圈子。和谐、和睦、平和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精神和气质。虽然在这些和谐文化中有着许多封建糟粕的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也存在着许多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有益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道家中的和谐图景是建设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道家中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特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教用道法自然、以无用之用阐释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万物的价值,并形成了寡欲节用的消费观及贵生戒杀的伦理规范;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应时而中及圣王之制等思想反映出其生态伦理的精神旨归、文化关怀、行为规范和资源立法等;佛教以众生平等作为其核心价值,并用依正不二来确立生态责任,追求圆融无碍的终极目标。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料,并成为建设现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离卦,是具有"中女"为"主"、治"如日月之明"意蕴的符命。武则天拥有"中女"身份及诸多女主符命,并根据《周易》离卦改名为"曌"。这是武则天对儒家正名文化的实践及离卦符命的政治宣传,更是对武则天正统地位具有天命合法性的理论论证。道家文化、女娲崇拜也是影响武则天改名称帝的重要因素,武则天称帝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开基立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武周政权得以建立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刘衍永 《求索》2008,(7):119-120
哲学要研究人,必然思考人的死亡,死亡问题不能排除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之外。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三大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死亡哲学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佛家、道家、佛教对死亡的思考比较化、体系化、理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马克思主义死亡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保守主热度:★★★★观点与主张: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在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和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前,“圣经”、“圣诞”、“圣诞节”等词语已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表达的意义与基督教的概念不同。将儒家经典视为“圣经”,反映了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和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经历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冲击,中国历史上的圣诞节已为人们所淡忘,但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化和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心理咨询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并可以从文化的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儒家、道家与心理咨询的关系和启示,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3.
时下,在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经,是儒家的经典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十三经》等。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取向,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存在着儒道分野的现象,儒家伦理观和道家伦理观的人性论、人生观、本位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围棋于个人功用、与社会关系以及围棋的品格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欧阳祯人 《求索》2008,(10):204-207
本文依据战国七雄的政治状况和儒家经典分析了原始儒家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的优点与缺陷,从文本出发系统地表述了《老子》与《商君书》、《韩非子》的关系,从儒家与道家、法家思想深处的矛盾,从秦国与东方六国的殊死较量中探究了“焚书坑儒”的本质。文章指出,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关键取决于从事儒家哲学研究的学者是否能够直面儒家的缺点,并且由此而发扬儒家哲学真正的优点,直面世界的文化主流价值,从历史的不幸遭遇中总结经验,脚踏实地,在否定中前进,在反思中创新,才有可能重振雄风。  相似文献   

16.
谭舯 《黄埔》2013,(4):82-84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历史最悠久,传入中国时间也最早。佛教来到中国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不断与中国社会会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特点。台湾佛教和祖国大陆佛教渊源深厚,发掘和弘扬中国佛教文化,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师晓霞 《新东方》2006,(2):35-38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但是在中国民族心理的形成过程中,道家的影响恐怕不亚于儒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家思想。其实,儒道两家在中国长期共存共荣、相生互补,共同承担着社会主流思想的角色,塑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而论,道家的影响也不逊色于儒家,甚至西方人对老子的兴趣要甚于孔子。一本《第五项修炼》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一时也风靡中国,但细看其要点正是老子的理念。西方人如此钟爱老子,有学者解释是因为孔子讲伦理,老子讲智慧,西方人似乎对智慧…  相似文献   

18.
陈韵  ;陈书良 《求索》2014,(8):91-95
先秦文化一方面在工艺、绘画、文学上呈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互补;一方面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创立、发展,展示了儒家的尚实际、主理性,道家的崇虚无、主意象,两者的对立与互补,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儒学与禅学一直是两个比较引人注目的亮点。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在国学热中首先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从《儒藏》的编纂、祭孔大典的举行、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方兴未艾的少儿读经活动等都可以看到,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民间,都对儒学、儒家文化的复兴寄予厚望,并积极付诸于行动。禅学亦是如此。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从出版物就可见得一斑,在当代出版的各种佛学书籍中,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广西》2004,(7):17-17
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长期受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外来宗教和文化强劲的影响,所以其文化是多彩多样的。如果从宗教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方的儒家传统文化。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4个国家,地理上它们连成一体,均是以佛教为主的国家。11世纪上座部佛教从印度、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到泰国、老挝、柬埔寨,大约在13~15世纪上述国家完成小乘佛教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