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时代课题,并逐步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决策是"和谐"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相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与此相对应,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也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法治思想就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中,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发展历程和理论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针,它统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创造.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体系,呈现出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调性相衔接、层次性与开放性相关照、人民性与统领性相结合等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实现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成部分的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崭新的理论成果.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研究江泽民的法治思想,对于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实现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成部分的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崭新的理论成果.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研究江泽民的法治思想,对于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邓小平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思想障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现实基础;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决策是和谐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赵小鲁 《中国律师》2007,(12):58-59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了全面阐述,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深入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律师行业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挥在依法治国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贯彻,绝不仅仅局限于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或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提法,以马克思某一学科理论和学科思想进行中国化,这容易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割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容易以偏概全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利于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学界要提法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法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法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而不仅仅是马克思法学学说中的论断和结论;我们要以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来推进,而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学说,去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缺席和社会主义法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历曲折的探索后正式开辟,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有着明确的理论定位。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思想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拥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码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浅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它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指明了方向。从中国传统文化改造的层面把握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认识,并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党的十八大以前业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基础上,对新时代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和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诸多带有原创性理论命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突出了鲜明的法理特性,而且对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具有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中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地进行对象性活动的"现实的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主体是实践主体、解放主体、社会主体的统一,是实践与价值、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它实现了主体哲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按照唯物史观主体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觉醒;"中国特色"表征着社会主义生动的现实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唯物史观意义上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是中国共产党艰难探索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从改革开放到"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完美相结合,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加以具体运用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重要源泉,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是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的重要法宝。在新起点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进而不断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客观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明确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的辨证关系,以三化的互动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握重要的基础手段和方法,以理论的发展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理论传播普及的基本路径,以思想理论的日益通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