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以发展中国,是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曾认真思考并力求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虽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毛泽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未能实践好,但学习和研究他的这些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的设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利用西方国家的资金,引进他们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工业化及整个经济发展。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革命胜利后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经济的设想。毛泽…  相似文献   

2.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文明历史化路径遵循"创生-化生"逻辑,并以追求"排他式共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内在超越"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之历史化路径则遵循"化生-创生"逻辑,其共生理想是包容性的。两相比较,可认为由传统地缘政治学逻辑所支配的西方文明"排他式共生"实质上是对不同文明交往之道的偏离,而以"包容式共生"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因其"地缘文明学"取向而倡导"共生主体性",其历史化进程之继续展开也终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合作共生。  相似文献   

3.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我国的现代化发端于160多年前的西方入侵,侵略者带来了近现代工业文明.但救亡压倒一切,革命、战争不断,现代化夭折。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的。1949年建国后本可以认认真真地搞现代化,但“革命”(阶级斗争)又压倒了生产。现代化的努力几经曲折,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1978年GDP总量仅3624亿元,  相似文献   

4.
与西方的契约关系不同,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宗法制度和家国的组织关系,即“家天下”。以这样典型的小亚细亚农耕方式作为文明标志的中国,“土地、父权”就成为其特殊而重要的意象,从新时期获奖的电影来看,很大一部分浓墨重彩地突出了这个意象,从而为“中国形象”成为以“海洋文明”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对立面提供了绝佳的质素。  相似文献   

5.
文明往往是多维而立体的,这就意味着仅从单一视角或者维度研究文明形态的开启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从“大历史—跨学科—多维度”的三维视角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大历史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跨学科视角来看,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从多维度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基层整体联动、新技术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理论阐释,创造了实践价值。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改变了世界文明格局和走向的文明新形态,是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新形态,是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 ,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理论 ,它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政治精英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思考。该理论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夸大了文明的作用 ,并鼓吹中国威胁论 ,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  相似文献   

7.
陈庭翰  吴定海 《理论导刊》2023,(12):109-114
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形态,具有外部的形体性和内在的体系性,其“新与旧”的标尺在于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西方既往文明形态的双重束缚下,发生了“由新转旧”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逆全球化取向、新垄断结构形成、民主政治极化、社会共识坍塌、文明观封闭等方面。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封建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赋予了中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这三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了新政治形态、新生产形态、新生活形态和新合作形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展开。  相似文献   

8.
胡健 《理论探讨》2003,(1):37-40
中国明末启蒙思潮的"自由"观与西方早期启蒙运动的"自由"观一样,都因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时代性要求而将源头上的价值系于"个性自由".但由于文化类型与历史境遇的殊异,双方也表现出不同的心路逻辑.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个性自由为一种"权利",因而提出了以"理性"界定权利,以构建现代制度保证权利的实践途径.而中国明末的启蒙思想视个性自由为"新道德境界",据此要求人们首先转换传统伦理视角,肯认个性自由的合德性;进而提高思想境界,成为个性自由的实践者;最后寄希望在未来的"大同"社会解决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9.
拉克劳和墨菲:"多元激进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克劳和墨菲是当代西方颇有影响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针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提出了“多元激进民主”的革命战略和思想。他们认为在当代西方,革命的依靠力量主要不是无产阶级而是多元的“各个社会团体”,革命的方式不是暴力的武装斗争,而是非暴力的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激进民主”思想,既有贡献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演进中,"问题与主义"论争具有历史性转向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过往聚焦资产阶级文明目光的最高点总结,而且开启了追寻社会主义文明新目光的起点。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新视角探讨"问题与主义"论争,可以清晰地展现李大钊作为那时先进中国人的突出代表,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目光转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塞缪尔·亨廷顿将导致国家间冲突的根本原因界定为由“文明冲突”造成的“文明断层线”,这种论断既是“西方中心主义”价值作用的结果,也隐含对西方文明优势的宣扬。当前,文明观在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特别是人权理念塑造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文明差异所产生的人权理念冲突则是当前国际社会实现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事实上,文明差异虽客观存在,但并不必然导致文明间的冲突。中国以新发展理念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当代中国人权观,充分体现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的人权理念,将有效地缓解甚至消弭人权文明领域的价值冲突。其中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进程中所提炼出的包容性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有助于解读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为构建公正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赵晓 《各界》2014,(5):32-32
从文明的演变看,西方文明的因子来自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后来演变成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再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改革,便形成了新教,演生出一整套有效的财富伦理和市场伦理,后者直接导致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发韧,才有了今天西方文明的辉煌成就,而市场经济的成就不过是这一文明的美丽果实而已。  相似文献   

13.
在1932年发表的<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中,胡适描绘了一出"老英雄悲剧",即"老中华"的失败史,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华文明盲目指责和对西方近代文明盲目崇拜的态度.在当时那个新旧变替和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出现一些偏激看法是正常的现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则必须建立起理性看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百余年来中国借助西方法资源建构的法律体系缺乏本土的社会基础,因此目前应当重新认识和发掘中华法资源,纠正长期存在的对于中西法治文明简单化和教条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赵维恭 《理论导刊》2002,1(3):34-37
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为中国社会走向文明昌盛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复兴中华文明,振兴民族精神,推进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将"两极相联"的规律用于东西方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提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两极相联"的思想:西方列强把"秩序"送到中国,即通过入侵的方式破坏旧中国,客观上加速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即通过破坏西方在中国的市场,引发或加深西方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刺激欧洲革命的爆发,从而促进西方的发展。这表明,当人类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不同民族或国家不论其发展水平如何,相互间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应当在相互间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人民政治建设必须放在整个人类政治实践的视野中才能得到全面认识。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文明已经出现了程序技术和价值规范上的双重危机,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有自身文明特色的实质民主构造,超越了西方自由民主范式的局限。同时,作为一个庞大的文明实体,中国的实质民主建设也超越了比较政治学的一般解释范畴,中国的政治发展应该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领路人和中国文明本身的导向性作用,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中国文明特色的人民政治。  相似文献   

17.
徐陶 《理论探讨》2020,(2):82-87
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之研究肇始于费正清的中国学研究,他所提出的"革命学说"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对于传统文化是一场彻底抛弃与革命,但是这种观点受到墨子刻等西方学者的批评。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思想及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且提出了儒马关系的"契合论""相融论""暗含论"等观点。西方视角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不过我们更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现实语境和思想语境,进行富有创造力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活动,从而不断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0)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引导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文明之伪""民主之虚""平等之斜""富饶之困"等弊端,对人类的和谐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其危机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今天应该理性地看待西方文明,既要看到西方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要深刻分析其内在的缺陷,汲取其长,克服其弊,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现代化基础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历了自近代以来中国迈向现代化之旅的必然逻辑。中国先进分子的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首先开启了关于中国梦的探索之旅,其立足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层面进而扩展到经济维度的西方现代化,最终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而遭受失败。中国梦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纲领的应有之义,蕴涵了毛泽东邓小平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现实图景,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美好愿景和前瞻性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归宿。  相似文献   

20.
李亚欧  欧娜 《学理论》2010,(5):13-14
20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指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当今世界的状况不言而喻会对中国崛起的成败产生影响。体会理解亨氏理论,对于中国谋求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