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授权的艺术     
三国诸葛亮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诸葛亮忠心耿耿辅助阿斗,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此让其对手司马懿窃笑:司马懿一次接见诸葛亮的使者,问诸葛亮身体好吗?休息得怎么样?使者说,  相似文献   

2.
“自讼”语出《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看来孔老夫子是机‘自讼”当作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的,以至于对人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持怀疑态度,所以他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有谁看到自己的过错就能‘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呢。”说来也是,悠悠往古,能够像“汉大丞相”诸葛亮那样,因错用马稷,失守街亭,就上疏自责“明不知人”,“授任无方”,请求“自贬三级,以督厥咎”的,能有几人呢?然而“自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批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却是不可须臾离之的传家法宝。在我们党的历史上…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有许多令人称赞和值得学习的方面,他的严以律己、引咎自责便是其一。 刘皇叔驾崩白帝城时,曾对干部情况作过一次分析。说到马谡,刘备曰:“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可在以后派何人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却忘记了先主遗训,盲目选派马谡担此大任,结果导致街亭失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因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杀了先锋马谡,在历史上留下个“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掩饰了诸葛亮在决定魏蜀命运的街亭之役上的决策错误,而且还为他塑造了一个执  相似文献   

5.
当前选拔任用干部,实行干部考核失察追究责任制,不失为一项良举,应该大力推行。   历史上,因选人用人不当而追究选人者责任的事例不少。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在选人用人方面不当而主动请求处罚的一位开明的军事家。   秦岭之西,有个要塞,名街亭,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司马懿引兵出关,准备夺取街亭。马谡便向诸葛亮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去守街亭。哪知马谡骄狂自大,自恃熟读兵书,既不顾诸葛亮的指数,又不听王平副将的劝阻,结果痛失街亭。对于这位违犯法纪的败军之将。诸葛亮尽管平时与他情同手足,但为着法纪的尊严,最后还是决…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遥想当年,马谡作为一员战将,刚愎自用,在事关大局的街亭一战中,不按主帅孔明的部署行事,不听属下王平的劝谏,舍水上山,结果惨遭大败,痛失街亭,使蜀军全线动摇。诸葛亮只好退兵,北伐也因此宣告失败。按说胜负乃兵家常事,但诸葛亮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却用了出人意料的非常手段。其一,为严明法纪,以儆效尤,诸葛亮毅然决然将马谡处斩,这为后人留下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千古美谈。即便在今天讲法治的社会,这种做法也是难能可贵的,毕竟诸葛亮与马谡有着“义同兄弟”的深厚情谊。其二,为惩罚主…  相似文献   

7.
在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知天文、晓地理、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他的本事似可概括为一句话:“有先见之明”。 其实,诸葛亮并非对什么都有“先见之明”。就说他挥泪斩马谡一事吧,能把失街亭的责任都推给马谡吗?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为什么还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呢?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值得当代带兵人学习借鉴。铁的纪律不能为感情所左右。诸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杜奉文历史上有孔明挥泪斩马谡。马谡是蜀汉名将,因恃才自傲,不听忠言,失去所守的军事重镇──街亭,造成蜀伐魏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全盘失利。为了维护铁的军纪,诸葛亮只好挥泪杀掉马谡。而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有“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10.
"挥泪斩马谡"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当时,西蜀诸葛亮与北魏司马懿率领两国军队进行激战,而地处甘肃省庄浪县一个叫街亭的重要据点的得失成为胜负的关键。西蜀大将马谡自告奋勇带兵去把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然有些担心,但是,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还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必须立刻回报,有事情一  相似文献   

11.
方寸,心也,心绪也。“方寸”不乱,就是心如磐石,心绪稳如泰山。做人,“方寸”不乱者正,“方寸”乱者邪;做事,“方寸”不乱者成,“方寸”乱者败。诸葛亮在街亭丢失之后,一琴十指,用一座空城迎战司马懿。司马懿虽非等闲之辈,怎奈诸葛亮的琴声似高山流水,丝毫不乱,使司马懿坚信城中设有埋伏,急忙退兵。试想,如果诸葛亮“方寸”乱了,手指稍一颤抖,也只有被曹兵生擒活捉的份儿。由此可见,“方寸”在“成事”中的作用。战场上“方寸”不乱者胜,生活  相似文献   

12.
提起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可说是一位妇孺皆知、赫赫有名的“败家子”。这位不到40岁的“参军”主动请缨,镇守街亭。孰料执掌权力后,刚愎自用,大大咧咧,玩忽职守,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在他手中白白丢失。从此,蜀国战局急转直下。马谡本人,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千古笑柄。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及其政治、军事业绩,历来倍受称道。然而他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却被认为有重大失误。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放,有关孔明“用人之误”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比如他“两度错用关羽”,结果走掉曹操、失去荆州;又如他“误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还有他“无端怀疑魏延”,最后设遗计好歹要了这有功之臣的命。到头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因严重缺乏人才而亡于司马昭,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实”,却并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人情     
不论是书还是影视作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看一遍有一遍的感受,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最近,我重读《三国演义》就感受颇深。诸葛亮精明一生,鞠躬尽瘁,留下了一世英名,但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细想想,诸葛亮同样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尤其是在那种人身依附关系异常突出的封建制度下,不得已也需要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一点,在放关云长和斩马谡这两件事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守街亭的战役中,马谡死搬教条且刚愎自用,蜀军因此丢掉了这一事关全局的战略要地。马谡确实该杀。说起该杀,我看这关云长同样是罪不容赦。华容道已围堵…  相似文献   

15.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16.
但凡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显现自己光辉面,遮掩缺失面的本能,造成客观上识人优点易,察人缺点难。领导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并发挥部属的长处,但只看到长处,忽视短处,同样用不好人,甚至会害了一个人。历史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赵国的赵括是个兵法通,但只能纸上谈兵,不会活用,赵王命他带兵打仗,结果,30万大军全军覆没。诸葛亮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谙熟兵法”的长处,却忘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短处,派他把守要塞——街亭,结果失守,征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的严与廉王平陈寿在《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元善不显”,因此,深得蜀汉君臣百姓的拥护。执法严明,敢于碰硬,是诸葛亮的一贯作风。李严是刘备死时和诸葛亮一同受顾命的大臣,可以说是蜀国大臣中的第二号人...  相似文献   

18.
公元207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膺任军师之后,竭尽全力,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在此期间,诸葛亮大展雄才伟略,指挥三军将士出奇制胜,斩关夺城,决胜千里,使蜀汉之邦很快强盛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诸葛亮也一举成为功勋卓著,赫赫于世的军事家。但他在后来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的大业中,  相似文献   

19.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不知起源于何时何地的民间谚语,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几乎到了妇孺皆知、老幼皆用的地步。至今还有相当大一批人认为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其实笔者认为此话很荒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些人用此话说明“臭皮匠”(群众)可以...  相似文献   

20.
《学习月刊》2013,(8):F0004-F0004
1800年前,诸葛亮和齐备在襄阳演绎了千古绝唱“隆中对”。而今,襄阳市国家税务局秉承诸葛亮爱国、忠诚、敬业、智慧的优秀作品,唱响了发展和文明的和谐赞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