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统一战线始终是铸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致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
孟和宝音 《前沿》2007,(9):219-22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信念弥坚,报偿艰辛而斗志更强,凝聚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要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全面实现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是生动而鲜活的,它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积极地加以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走偏方向,产生负面影响。民族自豪感≠民族虚荣心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进程中,一场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而红红火火开展。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祖国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  相似文献   

5.
廖国葵 《传承》2011,(12):58-5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同时对激发、传承、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推动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国际竞争的新挑战,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繁荣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正确认识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理解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与国家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段美  欢佩君 《前沿》2010,(11):8-1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选择。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选择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挖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的显著特征,它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强势文化、体制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等必然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对此,我们要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确立主导价值观;要强化民族意识,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与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勇 《湖湘论坛》2003,16(5):66-6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必须抓住这一核心 ,对当代青年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及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一个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振兴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通过继承、…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1,(7):15-15
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的、具有原创性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沉淀和结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民族精神试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认为,爱国主义、吸收包容、创新、团结互助等构成了土家族民族精神;土 家族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自身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既是个体对国家、民族之爱和文化认同的情感表达,更是国家、民族的先进政治和优秀文化对个体内在情感、价值理性深层激发之后的自觉之爱。但是,有一种"爱国",它过于偏重情感而忽视理性约束和制约作用,属于直观的非理性民粹式爱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体的狭隘化、行为的极端化、情绪的媒体化。当代青年在表达爱国情感时,容易沦为非理性民粹式爱国的主体。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解决好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矛盾的问题,用理性主义对非理性民粹式爱国行为进行约束和提升,使之成为理性爱国,从而使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朱庆葆 《群众》2012,(3):75-77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要不断成为培育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课堂。因此,更加准确地体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更加...  相似文献   

15.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将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遇到空前的艰难困苦。江泽民提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21世纪,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江泽民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18,(5)
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习近平烈士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魂灵,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化身。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21,(7):16-17
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理想信念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核心,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又是孕育共同理想的沃土,并为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且与民族基本精神相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民族理想信念的历史映照和时代强音,源自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90多年凝聚、形成的革命精神促进其理想信念日益弥坚。基于这种内在依存关系,可通过弘扬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来坚定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9.
载人航天精神是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将赋予铁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吸收载人航天精神的精髓,凝练并弘扬新时期铁路精神,对坚定铁路干部职工的思想信念、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统一论坛》2011,(4):5-10
100年前,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辛亥革命的光辉永存!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辛亥革命缘起于民族振兴的需要,促进了民族危机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和爆发,促进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从此,爱国革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争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