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新命名的原发性心肌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过去研究报道的病因发病机制有炎症、免疫、退行性变及个体发育不良等几种学说,但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凋亡和基因突变有关。ARVC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多有家庭病史和遗传倾向,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年轻人较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心脏病变的特征是右心室心肌局灶性或大片被脂肪和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正常心肌被分隔成岛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纤维脂肪组织间,右心室壁变薄、右心室腔扩张。鉴别诊断主要是扩张型心肌病和脂肪心等。尸检时除应全面系统地解剖外,心脏需多部位,特别是右心室取材做病理切片检查。 相似文献
3.
4.
5.
符晓亮龙玲玲邹鹰蔡继峰闫杰 《法医学杂志》2017,(2):199-200
1案例
1.1简要案情
孔某,男,试管婴儿,双胞胎之一,胎龄27+3周,出生后即气促、发绀,双下肢大片皮肤青紫,呼吸45次/min,律不齐,轻度三凹征,双肺呼吸音低,血氧饱和度70%-75%, 相似文献
6.
7.
1案例资料 1.1简要案情 翟某,女,36岁,已婚。某年4月20日中午,到其情人张某(男,23岁,未婚)打工处约会,期间两人发生剧烈争吵,下午1时左右,两人在野外发生性关系之后,在往回走的过程中,翟某突然人事不知,被送往医院(约10min)后经医生检查已死亡。其中午未进食,仅喝了1瓶自带饮料。次日下午进行尸检。 相似文献
8.
9.
扩张型心肌病猝死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肌疾病,部分患者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既往史未曾记载,突然死亡后往往形成涉讼疑难案件,为此报告3例:案例1 某男,50岁。因皮肤过敏于某日上午9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性猝死一直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青壮年的非冠心病性心脏性猝死中 ,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心肌病 (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 opathy ,ARVC)是重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 ,国外文献报道日益增多〔2 ,3〕,并引起了法医学界的重视。ARVC以往也叫右心室发育不良 (rightventricu lardysplasia ,RVD)或右室心肌病 (rightventricularcar diomyopathy ,RVD)。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心脏病学协会 (… 相似文献
11.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是以右心室心肌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取代为特征的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心肌病。目前已公认是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ARVC最显著的病理学特征是弥散性或节段性的右心室游离壁心肌的缺失及纤维脂肪组织的替代,从组织形态学可将ARVC分为两型:(1)单纯脂肪型;(2)纤维脂肪型。与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右心室心肌有关的发病机制:(1)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理论;(2)炎症理论;(3)心肌发育不良理论;(4)肌细胞转分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
Determining the cause for the sudden death in young adults tends to b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wo cases of death of young people were autoptically investigated who died suddenly while carrying out their hobbies (a 22-year-old male musician and a 20-year-old female dancer). In both cases neither the police investigation, the autopsy, nor the toxicological investigations gave any relevant results. However, when investigating the histology fatty and fibrotic tissue in the right ventricle of the myocardium were found, whereas the myocytes proved to be degenerated--typical for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heart rhythm failure if a clear reason for sudden death in young adults cannot be detected. Heart rhythm failure often involves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case, which suggests that genetic analysi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a supportive means of diagnosti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肌病(PCM)猝死者心肌线粒体DNA(m tDNA4977)缺失情况及其与猝死的关系。方法对18例PCM猝死和28例对照组病例心肌组织蜡块,用常规方法提取心肌m tDNA,以PCR、琼脂糖紫外凝胶成像技术确定扩增产物激光密度,初步定量检测m tDNA4977缺失率。结果PCM猝死18例中,检见13例m tDNA4977缺失,占72.44%。对照组28例中,检见3例m tDNA4977缺失,占10.71%;两组病例m tDNA4977缺失率均值分别为0.5795和0.074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多数PCM,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猝死者心肌可检见m tDNA4977缺失;提示其心肌m tDNA4977缺失变化与PCM猝死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病猝死者心肌连接蛋白43(Cx43)染色变化及其与猝死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分2组(A和B组)检测20例心肌病猝死者心室肌的Cx43染色情况;并与14例非心肌病猝死者(C组)的检测结果对照。结果扩张型心肌病(DCM)猝死组(A组,11例)心肌Cx43染色明显减弱,阳性着色斑点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分布不均,有的呈散在颗粒状;其它类型的心肌病猝死组(B组,9例)亦见类似变化;非心肌病猝死的对照组(C组,14例)未见明显变化。定量检测并经统计分析发现,Cx43蛋白染色阳性的面积,A组与B组和C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平均光密度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肌病猝死者心肌Cx43免疫组化染色明显减弱,尤以扩张型心肌病明显;心肌病猝死者心肌Cx43变化可能与其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例原发性心肌病猝死的尸检案例的发病年龄、职业特点及病理学改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1例,肥厚性心肌病8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因子NF-κBp65(NF-κB p65)在心肌早期缺血猝死后诊断中的法医学价值。方法将收集的案例心肌蜡块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3例)、早期心肌缺血组(14例)、心肌梗死组(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猝死心肌内NF-κBp65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早期心肌缺血组和心肌梗死组的心肌细胞胞浆内及细胞核内均出现NF-κBp65的表达,且早期心肌缺血组与心肌梗死组表达强度无差异。结论NF-κBp65可以作为早期心肌缺血猝死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猝死(SCD)和对照组心冠状动脉(CA)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探讨其在SCD中的意义。方法从本教研室2001年~2003年尸检档案中挑选64例有严重CA粥样硬化病变的病例及心脏标本,分SCD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冠心病非猝死者)。除常规检查心脏外,重点检查CA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和右主支(RM)的开口、类型、走向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每支CA分近、中、远3段,检测每个斑块距开口的距离、狭窄程度、长度、数目和形状(分偏心、环形、偏心+环形三种)。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CD组中CA粥样硬化病变4级21例,3级15例;对照组4级12例,3级16例。两组斑块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SCD组粥样斑块长(x-2.0365 cm)、以CA近段较多、与CA开口或分支处的距离近(x-0.7457 cm);对照组斑块短(x-1.4283 cm)、以中段多见,与CA开口或分叉处的距离远(x-2.1942 cm);两组斑块的长度和距开口的距离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斑块的形状在LAD和RM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LM和LC则无(P>0.05)。结论SCD与冠心病非猝死者的CA粥样硬化斑块在部位、长度、形状和距CA开口的距离存在差异,而狭窄程度无差异。这对SCD的病理诊断和法医学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