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时代农村改革的焦点和难点。习近平在2016年视察小岗村时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①。“仍然”一词,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对农村土地制度及维护与发展农民土地利益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5)
通过对小岗村和南街村两种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小岗村和南街村发展不同的原因,对广大农村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本文认为,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适时贯彻落实邓小平晚年提出的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7,(7)
正如果说当年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上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的序幕,辽宁省大连市的个体户姜维就是中国私营企业第一人。1984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他的私营公司和外商试办合资企业,这是自1957年中国向世界宣布"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取消了私营企业,走向公私合营道路后的第一家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4.
韩芸  周常春 《团结》2008,(1):34-35
小农生产: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颠簸的小舟 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促进全国农民不断走上富裕的道路。30年过去了,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等一系列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5.
提起农村改革,就不能不提起“大包干”,就不能不提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在许多场合,这个淮河岸边上的小村子被称作:“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回眸20年前的壮举,如果停留在考察当时的具体改革措施,自然意义不大。然而,深刻地认识当时促使小岗村成功迈向改革的文化条...  相似文献   

6.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也越来越"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改革"三性"为分析框架,针对农村改革试验的实际,深入讨论了农村改革及试验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并以分析结论为依据,提出了完善农村改革试验四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综合改革与体制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使农民成为建设、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知名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曾深有感触地说:要透析“三农问题”,再难找到比安徽更具说服力的“活标本”了。从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到肇始于安徽、成熟于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改革的“安徽模式”一次  相似文献   

8.
辽宁广角     
《侨园》2007,(5)
辽宁有个"秘分"集体林的"小岗村"香港中通社丹东7月2日电(沈殿成)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子村的18户农民在半秘密状态下,开始将土地包产到户;两年后,国家开始实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2003年,辽宁也出现了这样的"小  相似文献   

9.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为何始自农村?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为何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小岗?打响改革"第一枪"的小岗,为何没有凭借改革的先发优势再立潮头?被认为没有民主传统的中国农村,"泥腿子"们为何率先闹起了"海选"潮?……当我们认真思考、解剖这一个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时.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教训也逐渐浮出水面,并启迪着未来的中国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方志权 《党政论坛》2012,(9):13-15,1
方志权的"上海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一文指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各区县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权改革不只是林业的事,也不只是农村的事,它是事关继续解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份作为指导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把这项与13亿国人息息相关的改革定性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之所以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思想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特色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首创精神"论、乡镇企业论、"两个飞跃"论、农村改革性质论等内容。这些思想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以来我国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是"减人"不"减支";二是"减事"不"明事";三是"减数"不"增效";四是"止痛"不"治痛"。我国未来乡镇机构改革的路径:应以突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为核心;设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提高乡镇公共服务有效性;完善责任流程,以强化乡镇政府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4.
袁金辉 《党政论坛》2011,(11):22-24
新中国六十年,是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推进的六十年。六十余年来,我国农村改革道路曲折艰辛,成就有目共睹。回顾农村改革的伟大历程,总结其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岗精神,是以小岗村为载体所展现的改革精神。小岗精神,是正反对比的历史经验、思想解放的改革萌动、周边地区的实践探索、小岗村人的敢为人先、各级领导的包容支持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岗精神,一是率先改革的"大包干精神",二是再次改革的"沈浩精神"。大包干精神,是小岗人和各级领导共同创立的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坚持真理的无畏精神、忠诚守信的契约精神、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为民服务的担当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沈浩精神,是沈浩带领小岗人进行再次改革的忠诚为民的公仆精神、扎根基层的献身精神、坚持改革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清廉精神。前者是核心,后者是升华,二者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共同组成改革特征鲜明的小岗精神。小岗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即小岗精神是群众路线实践的典型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改革35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尊重农民物质利益,以此调动农民积极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尊重农民物质利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决定》紧紧围绕土地制度改革,从四个方面拓展、丰富了农民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改变看"三农"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东太  旷乾 《理论探讨》2004,2(3):45-47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格局也相应地作了调整,投资主体的重心由乡政府上移至县政府。此次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许多积弊仍待解决。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格局的变动是农村税费改革在农村教育领域中的反映,是一次制度变迁,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收到新一期的《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40期),一看是农村改革30年的特刊,十分高兴。我是一名老"知青",这一期的《瞭望》勾起了我的思绪,让我回想到了30年前插队时的情景。正如《瞭望》所言,我国农村改革30年,真正是"造福人民的创举",中国人民冲破了旧体制的桎梏、打破了许多禁忌、改革了自我、影响了世界。30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六十年,是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推进的六十年。六十余年来,我国农村改革道路曲折艰辛,成就有目共睹。回顾农村改革的伟大历程,总结其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历程(一)农村改革的艰难起步(1949-1978)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在全国范  相似文献   

20.
唐敏 《瞭望》2008,(28)
30年改革历程中,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的开发利用造就了世界少有的城镇化、工业化的中国奇迹。可以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始于、也得益于三十年土地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国民生息繁衍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无论是权益还是使用,都存在模糊难解的制度空白。比如,1954年宪法只明文规定荒地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除规定荒地属于全民所有以外,对土地的所有权并无明确规定。尽管1978年以安徽小岗村18个红手印为起点,通过中国农民的智慧和改革决策者们的决心共同凝聚,完成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