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月2日,天津《今晚报》登载了一条周恩来在1956年悄悄回过故乡淮安的消息,此后,《作家文摘》、《北京晚报》、《南京日报》、《宿迁回报》等多家报纸争相转载。作为周恩来研究人员的我,在1月中旬曾多次接待来访和电话询问,远的有沈阳,近的有姜捻市,直到1月20日,我才从一张1月10日《宿迁回报》三版上见到《周恩来返乡往事披露》(以下简称《往事》)。然而一读文章就知道这是一篇纯属编造的“往事”。《往事》一文说,周恩来的邻居王佩华是听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对她说过的。笔者因淮安筹建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的需要,两天前曾去南…  相似文献   

2.
一点补正     
《红岩春秋》编辑部:读贵刊2004年第6期第47至49页所载秦九风、胡红明二位撰写的《澄清几则“周恩来题字”的误传》一文,我认为有必要补充一点。该文的最后一段说:“周恩来虽然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时间很长,但题写的报头、刊头却很少,据我所知的只有:中国民航报、淮安日报、民族报、健康报、邢台日报、邯郸日报、冶金报、民族画报、军事科学等几家。”据我所知,周恩来总理还曾为《边疆青年报》题写过报头。《边疆青年报》原名《云南青年报》(我当时担任该报的副总编辑)。《云南青年报》报头的五个字,是从毛泽东分别为《云南日报》和《中国青年  相似文献   

3.
1958年1月6日,我接到省委通知,周恩来总理要视察肥西县肥光农业合作社,要我去采访。我当时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安徽日报》总编辑。 这个合作社位于合肥市南郊20多里。这天上午,我带着摄影记者程嘉楷先行一步,到达肥光,和省委书记处书记工光宇、合作社社长侯守伦等村干部见面,了解情况,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等候周总理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它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至此,《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共出版9年1个月又18天,前后发行了3231号。  相似文献   

5.
(57)“四五”运动 197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逝世。周恩来的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沉痛哀悼。1月14日,在周恩来追悼大会的前一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大辩论带来大变化》一文,说:“近来,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的大辩论。”2月13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登《孔丘之忧》一文,把悼念周恩来的人民群众诬蔑为“哭丧妇”。“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月下旬至4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的群众,纷纷自发进行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借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翻阅报刊,见到《淮阴日报》1994年11月12日第4版上刊载着一篇《名人与花》的文章,文中说毛泽东喜欢梅花,周恩来喜欢马蹄莲,刘少奇喜欢荷花,朱德喜欢兰花,等等。在说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18日,伴着连云港市"两会"大幕的开启,《连云港日报》开始了新一轮的改版。此轮改版,报社领导要求实现从内容到版式的"稳中有变",希望在保持《连云港日报》原有风格的同时,能有所"突破",继而达到让《连云港日报》成为一张有思  相似文献   

8.
正《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于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全国性日报。从1938年1月11日武汉创刊,10月25日迁重庆,至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历时9年有余,出版报纸3231期。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新华日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战民主的重要阵地,党和人民的喉舌,还是南方局统战工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1977年1月7日,《北京日报》首家刊发了著名女作家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当时正值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全国人民正沉浸在对周恩来如潮般的思念之中,该诗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轰动.1月8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了这首诗,诗作以其深情饱满的诗句、催人泪下的情感、荡气回肠的韵律,在全国的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那么,这首诗当时是怎样创作的呢?其作者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相似文献   

10.
甄奎  周军 《江淮》2011,(1):32
本刊讯"人员最精简,机制最灵活,创刊当年就盈利"的《合肥日报》,正式创办刚一年,便获得了传媒业界的高度肯定——1月6日,《合肥日报》在北京一举获得"中国传媒学院奖";1月17日,在"中国传媒大会·201年会"上,《合肥日报》跻身"最具创新传媒"之列,摘得"金长城传媒奖"。刚创办一年,就连获两项大奖,新生的《合肥日报》为何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11.
与熊复的接触 我认识熊复是在河南省郑州市. 1948年10月,熊复自中共中央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社长.1949年1月1日,中原局在郑州出版《中原日报》,他又任社长兼郑州市委宣传部部长. 我原任新华社第二野战军随军记者,1948年末坚持大别山斗争胜利后,回到中原局,被分配到《中原日报》任编辑部副主任,但因不参加编委会,与熊复接触不多.  相似文献   

12.
每当我的记忆之帆飘到遥远的海外时,往往就在一衣带水的东瀛那里抛了锚,从追忆而陷入沉思。随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的往事一幕幕掠过脑际,美好的回忆常常使我高兴异常,思绪翩翩。继承周总理的遗愿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原是周恩来总理的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在整理一些保存的老物件时,看到了1986年9月《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发表的有关我的父亲桂蓬逝世的讣告和有关追悼活动的报道,不由得回忆起父亲的许多往事.屈指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5年了,但他那慈祥和蔼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昨,历历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里,我把听父亲说过的几个故事,复述一下,以此怀念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4.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周恩来是天津学生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了指导天津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1919年7月21日,由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创刊号上,周恩来发表了《革新,革心》的社论,提出了改造社会和自觉改造思想的主张.此后,他以飞飞的笔名,写了很多文章,宣传新思潮,报道与评论国内外时事和全国学生运动.9月21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至62号,因其指导革命青年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遭北洋军阀警察厅的干涉,被迫停刊.10月7日复刊.1920年初终刊.1920年1月20日,由周恩来主编的觉悟社社刊《觉悟》出版.创刊号上的《觉悟》与《觉悟的宣言》为周恩来撰写.《觉悟》以唤起学生的觉悟,寻求改造社会之途径为宗旨.因遭军阀政府迫害,第二期未能付印.  相似文献   

15.
雷锋的先进事迹,在1963年1月就已经引起周恩来的注意,并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赞誉。在这年1月的春节期间,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对文艺界人士说:“你们这些作家,应该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东北有一个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 《毛主席的战士——雷锋》长篇通讯于1963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刊出当晚,周恩来和邓颖超就在灯下谈了这篇稿件。周恩来还亲自给《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打电活,他指示说:雷锋是个好战士,要估计到这个战士影响很大,需要很好地宣传这个典型。周恩来还叮嘱说:  相似文献   

16.
《周末》1998年2月13日7版刊载了浙江仲向平的文章《周恩来的嫡亲表妹王去病》一文.其实王去病不是周恩来的嫡亲表妹,史实如下:其一,周恩来父亲一辈只有嫡亲兄弟四人,没有女性.1996年,周恩来大伯父的孙子、周恩来侄儿周华章同志曾寄给我一份他祖父周嵩尧写给总理办公室何谦秘书的一封专谈周恩来亲属的信.信中明确交待“总理没有胞姑母,也没有胞姐妹”.现在该信内容已收入党建读物和中国青年两出版社联合于1998年2月出版的《周恩来家世》一书.其二,据周恩来嫡亲侄女周秉宜同志写的周恩来的《姑母周桂珍和姑父王子余》一文说:“周桂珍(1873—1913)是周恩来大伯祖父周晋侯的女儿,按大排行,她应是周恩来的二姑母.”“ 1894年,  相似文献   

17.
1977年初,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周恩来总理,各类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诗篇见诸于报端。1月7日,《北京日报》首发作家、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1月8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此诗,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共鸣。柯岩是一位风格显著、成就突出的儿童剧作家和诗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到错误批判而被关进"牛棚",创作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8.
翻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周恩来经历记述》,在《我从南开受到了启蒙教育》一章的第27页上说“周恩来在东北的二三年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高戈吾”;在其他报刊上,还见到把这位老师叫作  相似文献   

19.
退休后的我喜欢到图书馆翻阅旧报刊、古图书。前阵子偶然看到上海《文汇报》1998年2月22日7版上刊载有一篇《血脉情深——周恩来与绍兴的渊源情愫》(以下简称《情深》)的文章,文中竟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周恩来出生在绍兴。作为周恩来研究专业人员的我,自然十分感兴趣。然而细读之后,却发现根本经不起推敲,只不过是目前社会上一种“争抢”名人的一厢情愿之举。 《情深》的主证是1978年7月25日时任武汉医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张泽生的回忆。他说当年搞地下工作时,有一次前往重庆红岩联系汇报工作,住红岩招待所时,与周恩来父亲周劭纲先生住上下楼,吃也在一起。周老先生在一次跟他们谈话时说“周总理是在绍兴出生的”。  相似文献   

20.
2004年3月29日《书刊报》上发表了一篇摘自《新闻汇报》的文史轶闻———《周恩来蓄须明志》(以下简称《明志》)。《明志》一文说: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时,曾气势汹汹地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则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在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的那天早晨,他才把胡子剪掉,实现了十年前的誓言。众所周知,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就把屠刀高高举起杀向共产党人。周恩来更是他悬赏缉拿的“要犯之一。”周恩来这时蓄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