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整体状况良好;他们对生态和生态道德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深入、生态道德意识正在觉醒但危机感缺乏、生态道德情感较强但容易产生波动、生态道德行为有所自律但主动性不够,基于对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拓展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播渠道、强化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激发生态道德实践的主动性、加强生态道德行为引导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借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承担起高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责任,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3.
谢子娟 《学理论》2012,(15):162-163
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休闲现状和诗意德育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诗意德育融于休闲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休闲趣味的观点,并在如何运用诗意德育提升大学生休闲趣味和休闲素养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促进大学生"诗意"休闲活动与人格完善相融合,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休闲趣味乃至休闲素养,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4.
樊丽娟 《学理论》2012,(8):203-204
大学生的知识素养由科学知识素养、人文知识素养和社会学科知识素养等多个方面构成。当下社会,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使得大学生良好知识素养的养成受到极大地威胁和挑战。我们要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努力使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更趋于合理和完善,力争让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铁英  董文杰 《学理论》2013,(12):216-217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理所应当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而且,对高校的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以及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至少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基本的教育效果和目的,即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生态科技观的教育、生态法制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含义,分析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强调要加强组织管理,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网络的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7.
李欣  杨德利 《学理论》2014,(5):264-265
随着大学扩招如火如荼的开展,大学生人数每年都在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占到青年总人数的15%,大学承载着更加重要的时代使命。据研究显示,学生接受知识的前提是先接受老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源泉—教师,其礼仪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及教学的质量以及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礼仪素养:12种素质与教师礼仪素养;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尊重;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体现在"用心"。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9)
近几年学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日趋丰富,主要集中在概念、内容、作用、影响因素和培育路径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继续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参考。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随着时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成为媒介环境中最直接、最广泛的受众。特别是使用方便快捷、自由灵活的新媒体在各高校中已经得到广泛传播。正面临着"去屏障化""去中心化"等挑战,各个高校应怎样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并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今后研究的热点、难点。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2)
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都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体到西南民族地区而言,其农村生态治理有效地在二者之间实现价值共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推进,西南民族农村地区在生态和经济上都有所改观,但与"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应该深刻分析西南民族农村地区生态治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努力实现本地区生态治理的善治,一是构建政府、农户、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系统;二是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创新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制度;三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双推进为动力。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11.
“浅阅读”现象下谈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必须要从培养他们独立批评、自主判断的能力入手。而"浅阅读"现象的泛滥则是在逐渐地剥夺大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辨别、批判的意识,也就是说"浅阅读"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所以在谈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浅阅读",并试图对其在大学生成长及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0)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范式,已被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必须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应对,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
高校作为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科学生态观的重要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充分发挥该课程体系的作用,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一是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二是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三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指导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化的意义,并从社会实践公选课、社会实践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指导四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结构。同时还提出了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保障和考核办法如下:应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载体,而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协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好的协调作用,两者相统一于和谐协调理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视角,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找准创建定位,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凝练校园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突出育人导向,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力;深化中国梦教育活动,增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柴艳莎 《学理论》2013,(21):240-24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使大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常扮演着信息的制造者、转发者、围观者、评价者的角色,他们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情况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益性,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应用新媒体、正确认识信息传播的必要途径,同时,媒介素养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全面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禹 《学理论》2014,(8):209-210
"90后"大学生作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独特的行为特征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提出"90后"大学生行为引导的相关对策方法如下:思想政治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和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培养育人环境;注重心理素质的多学科渗入。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35)
生态人是体现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当代人格的重要表征,是体现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展开的重要向度。基于生态人理念思考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生态人与思政课考试方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透视了目前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并提出改革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的设想如下:在考试目标上,要从"知识至上"到"生态素养为重";在考试内容上,增加生态实践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要树立"大考试"观。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沟通和适应能力、文明礼貌意识、正确的价值观等问题屡见不鲜,同时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亦不尽如人意.建议深圳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系列人文素养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灌输人文理念,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深圳高校学生也要丰富文史知识储备,提升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践行人文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