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目前,由于媒介素养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青少年问题不时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过多消费媒介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工作,媒体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和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实践工作的需要,山东省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山东省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如缺乏专门而统一的管理和组织,系统性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法规的缺失,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氛围不足等。基于实践需要,山东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对策包括成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户外广告、垃圾短信等媒介内容的管理和过滤;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倡导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和社会组织的参与;针对家长、教师和媒介从业人员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发挥互联网、3G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教育载体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以"微媒体"为特征的社会。"微时代"青少年法治素养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法治素养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凸显了青少年法治素养存在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立法、执法、网络监管等层面强化治理能力,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水准。  相似文献   

4.
媒介具有社会"公器"的性质,媒介素养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青少年媒体素养现状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政府、学校及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今,大众传媒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量负面信息不断冲击着青少年,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加拿大是世界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通过学校、社会机构、政府和家庭构建了完整的教育结构体系,具有实施主体丰富、课程设置合理和重视实践能力等特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汲取加拿大的经验,从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着手,通过政府和社会团体力量的努力,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无处不在的监督使得警察要经常面对媒体,不仅仅是对警察执法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其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考验。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大众认识媒介和利用媒介的手段,如果将其引入公安机关对民警的培训和日常管理中,将有助于提升基层民警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更好地维护警察和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为主体的微媒体,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能力的提升和发挥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机遇,又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微时代背景下要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需要紧密结合微媒体技术特性,找准突破点和着力点,充分运用微媒体技术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加强议程设置,提升对"微"议题的整合能力、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对"微"平台的主导能力、提高媒介素养,提升对"微"主体的教育能力、完善法律制度,提升对"微"媒体的控制能力是主要路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是青少年必备的素养之一。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协同有机结合的保障机制,设置独立教学推进课程建设,转换教师角色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家庭教育以保证青少年形成良好持续的媒介习惯等,都有利于青少年接受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成为了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先进技术,从提高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的现实问题着手,重塑青少年新媒介理性认知,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甄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等方式,优化新媒介传播平台,创新多渠道的主体合作新模式,为大数据时代青少年新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0.
网络、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介以形象的图片和图像替代了抽象的文字信息。它们以自身形象化、趣味性、通俗化的优势,深深抓住了青少年的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在这种传媒语境下,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并实践认知媒介、评判媒介、调控和利用媒介,培养他们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不是简单地培养应付媒体的能力,而是政治素养、人格素养、新闻素养、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多科性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在特定的学科背景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瓶颈,导入微传播策略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在大众传播媒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地将原先被动抵制不良信息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介信息的批判和思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更要利用微博等微传播媒体来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讲台,学会在新媒体这个互动平台上积极有效、潜移默化地用微传播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新时期公安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提高公安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是适应传媒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备条件,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是把握舆论主导权的必然要求,是密切警民关系的迫切需要。各级公安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媒体的影响和作用,树立媒介意识;主动学习媒体的运行规律,增强媒介知识;敏感面对社会现实,有效应对媒体;发挥媒体积极的建设作用,善于借助媒体;培养利用网络的自觉意识,能够驾驭媒体;充分认识媒体使用的风险,加强媒体管理。  相似文献   

14.
媒体素养教育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培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以其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和虚拟性吸引着公安院校的学员,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化社会里,处在成长与发展关键阶段的公安院校学员应努力提高积极运用媒体的能力、学会正确地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服务公安、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涉警新闻呈不断递增的趋势,警方应对媒体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暴露出警察媒介素养的欠缺。针对警方在应对媒体时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公安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早培养,提高警察的媒介素养:培养警察应对媒体的良好心态;培养警察建立新闻关系网络的能力;培养警察使用各种新闻手段的能力;培养警察担当新闻发言人的技能;培养警察网络舆情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负面涉警报道屡见不鲜,公安机关一般都能正确对待,积极应对。但也有一部分干警不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新闻机构和媒体报道,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体现了警察媒介素养的缺失。公安院校应该准确定位警察媒介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指导干警进行媒体应对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介主导信息的社会。本文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学术成果,对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对警察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剖析,指出当前警察媒介素养在媒介意识、媒介品质、媒介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及媒介思辨与批判能力方面还很欠缺,原因主要在于警察自身素质不高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从"领导重视"、"建立培训体系"、"发挥警察主体能动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个角度构建了警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对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但他们在媒介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中坚力量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而且对构建完善和谐的媒介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越来越深,尤其是作为向成年阶段迈进、接触媒体信息最大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他们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甚至在媒介道德伦理观念等方面出现偏失.如何能正确引导并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选择和使用媒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而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社交方式,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交换者、传播者。面对海量信息,青年的媒介素养即对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不可或缺。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为青年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是重中之重。在新媒体时代,需加强行业自律和个人修养,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下,采用多种形式推广和普及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